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6月8日,“胸悶變異性哮喘發現20周年”宣教活動啟動。會上《胸悶變異性哮喘診療建議》以及《健康中國 胸悶變異性哮喘 我們共同關注——致醫療界和各位同道倡議書》正式發布。
《診療建議》強調,胸悶變異性哮喘沒有反復發作的喘息氣促等表現,亦沒有典型哮喘患者肺部聽診時常見的哮鳴音,臨床醫生診斷時,胸悶患者除了考慮心血管、消化、神經肌肉、精神疾病外,還要考慮胸悶變異性哮喘可能,必要時對疑似胸悶變異性哮喘的患者進行肺功能和支氣管激發試驗等檢查。
(相關資料圖)
據估算,我國已確診的胸悶變異性哮喘患者近28萬人。“胸悶變異性哮喘的實際患者群體應遠超這個數字,這類患者無喘息癥狀、無哮鳴音,患者往往輾轉于各個醫院之間,可能被誤診為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不全、更年期綜合征、精神疾病等。”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教授沈華浩指出,雖然胸悶的癥狀和上述疾病有一定相似之處,但導致誤診的根本原因還是醫生對胸悶變異性哮喘認識不足所致。
沈華浩指出,對于胸悶變異性哮喘而言,提升臨床醫生的認識,是避免誤診漏診的關鍵,基層醫生是醫療衛生的健康守門人,加強基層培訓讓基層醫生廣泛了解這種疾病,實現重點人群的早診早治非常關鍵。
《診療建議》指出,幼兒因表述能力欠佳常無明顯主訴,多數在疾病發作期表現為嘆氣樣呼吸、深呼吸、長出氣、清咽等。
“哮喘是兒童常見的呼吸道疾病,近年來患病率持續上升,不典型哮喘的兒童患者也逐年增多。”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教授郝創利介紹,相關研究顯示,95%的兒童胸悶癥狀并非心臟疾病引起,大部分與呼吸、消化、精神系統相關。
“胸悶變異性哮喘是一種不典型哮喘,通過肺功能和支氣管激發試驗可以確診。”郝創利表示,在兒科,遇到胸悶的患者一定要仔細甄別病因。兒童無法清晰準確描述自己的病情,只能通過家長的轉述和檢查,疾病的確診堪稱“摸著石頭過河”,但部分患兒家屬,對不典型哮喘尤其是胸悶變異性哮喘的認知度不夠,甚至會把患兒反復胸悶當成不想做某些事情的借口,最終導致胸悶變異性哮喘患兒遲遲得不到診斷和規范化治療,患兒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都會受到一定影響。
“兒童胸悶變異性哮喘的診斷標準、疾病特點、治療及預后方面仍有待探索。”郝創利期待《兒童胸悶變異性哮喘專家共識》早日發布,指導臨床診治,讓更多患兒獲得規范化治療。
自從胸悶變異性哮喘發現以來,中醫領域報道了很多胸悶變異性哮喘的診療經驗,展開對胸悶變異性哮喘診治的探索,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王博寒博士介紹,胸悶變異性哮喘臨床以胸悶為主要表現,無典型的發作性喘息痰鳴癥狀,因此不屬于典型的“哮病”范疇,目前多數醫家將其歸于“肺痹”“胸痹”等范疇。
“胸悶變異性哮喘的理論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醫師報》執行社長兼執行總編輯張艷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未來能有越來越多的同行重視這類疾病,投入這一領域的研究,重視這種不典型哮喘的規范化診療,為患者帶來福音。
(《醫師報》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