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麥收期間的連陰雨,被農民們稱為“爛場雨”。連日來,河南遭遇嚴重“爛場雨”,導致小麥收割艱難。
“2022年農機北斗大數據分析顯示,河南約7成的小麥是由外省市跨區收割機完成收割的。”6月4日,農業農村部農機作業監測與大數據應用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瑛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的“爛場雨”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收割機跨區的節奏,往年收割機充足的部分地區今年卻數量不足。
【資料圖】
降水將導致麥收延遲,雨過天晴則要求收割機夜以繼日地搶收。
5月23日至6月2日,重點實驗室聯合中國石油旗下的昆侖北斗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南陽開展首次專項送油試點服務。農機手通過微信小程序發起用油預約,分享農機位置,移動送油車便可以為農機手快速送去合格的柴油。
此前,當農機燃油不足時,機手不僅需要中斷作業,還要自行開著收割機前往數公里至十數公里外的加油站排隊加油,耗時往往長達1小時。
“移動送油試點,既為機手節約了時間和油耗,又保障了收割機持續作業,大大提高了農機利用率,對雨過天晴后的南陽搶收小麥來說可謂‘如虎添翼’。”前往南陽開展移動送油試點的陳瑛告訴記者。
除了移動送油,重點實驗室主任吳才聰表示,在今年“三夏”小麥收割過程中,重點實驗室繼續基于北斗大數據編制和發布“麥收快訊”,為“三夏”麥收提供數字化服務,具體包括“全國小麥機械化收獲熱點圖”“聯合收割機作業效率分析圖”“農機手收獲作業面積排行榜”等農機作業數據統計的發布。
不確定性是農業生產面臨的最大挑戰,天氣則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吳才聰建議,要做好精準預測預報。基于氣象預報和小麥成熟期預測,做好跨區收割機宏觀調度,為農機手提供及時、精準的信息服務,消除信息不對稱,逐步提高跨區收割效率。當前存量收割機數量龐大,足以完成全國冬小麥收割作業,關鍵是引導收割機在合適的時間到達合適的地點進行作業。
“同時要優化農機裝備類型。近幾年極端天氣情況下的玉米收割和小麥收割表明,履帶收割機具有在松軟濕潤農田作業的優越性能,因此可以通過調節購機補貼等措施,引導提高履帶收割機的比例,以便收割機能盡早下地作業。”吳才聰指出。
陳瑛建議,要提高農機“續航”能力。燃油是農業機械的血液,在極端天氣情況下,為實現人歇車不歇,各省市應統籌配置足量的移動送油車,開展送油到機服務,為雨過天晴后連軸轉的收割機提供“24小時續航”能力,省去收割機找油和停機時間,發揮存量農機的最大潛能。
(農業農村部農機作業監測與大數據應用重點實驗室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