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科技日報駐以色列記者?胡定坤
據《耶路撒冷郵報》報道,3月1日,以色列國家科學與人文學院向該國總統提交了長達185頁的《以色列科學狀況報告》,回顧近3年來以色列科學發展的成就與挑戰。報告認為,盡管以色列總體科學狀況“良好”,但其優勢和投資正在被削弱。以色列欲維持其全球科學領先地位和競爭力,需破除學術研發投入不足、國際合作相對欠缺和人文學科面臨危機等障礙。
(資料圖片)
學術研發投入亟待增加
根據《以色列科學狀況報告》,盡管該國國內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長期占據全球首位,但其相關支出主要集中在產業領域,學術研發支出(即大學等高等教育部門的研發支出)占GDP比例的國際排名在過去20年中反而大幅下降,由2000年的經合組織排名第2,下降到2020年的第21。
研發投資的不足導致以色列高等教育機構的人力資源短缺,需要和產業界爭搶研究人員和學生,這種競爭日益激烈。據統計,近年來,以色列高等教育機構精確科學(如數學、計算機、物理等)、生命科學、醫學等學科的教職員工數量大幅增加,但人類學、考古學、經濟學、地理學、歷史學、法學、語言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教職員工數量卻沒有明顯增加,語言、哲學、宗教、國際關系、藝術和音樂等學科的學生人數甚至顯著下降。社會科學學科的博士生中只有一半左右獲得獎學金,平均每月僅4000新謝克爾(約合人民幣7600元)。
因此,該報告強調需要大幅增加國家對基礎研究的投資,并增加以色列研究人員可用的先進科研基礎設施。
國際合作需要全面提升
報告認為,以色列參與全球科學努力是其彰顯國際地位的關鍵因素。盡管以色列研究人員參與國際合作范圍正在擴展,但與科學水平突出的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報告強調,高比例的外國教師和留學生對學術研究和教學質量具有巨大的積極作用,但與科技強國相比,以色列外國教員和學生的比例堪稱“微不足道”,外國人占以色列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比例分別為3%、5%和8%,大學高級教員中的外國人比例則不足3%,盡管博士后中約50%為外國人,但學術界很難招到優秀的外國博士后。
報告指出,將研究人員從國外引入以色列面臨制度、財務、文化、宣傳等方面的困難,需要調動高等教育系統和政府部門的所有相關機構,以綜合性、全國性的措施解決這一問題。
同時,報告建議加強以色列科研人員與國外人員的合作,以色列需要成為重要、先進的大型國外科研基礎設施的參與成員,原因是以色列無法單獨建立和運營類似設施,例如位于智利的歐洲天文臺。
人文學科發展重在預算改革
報告認為,人文學科的發展危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主要表現為在公眾認為其重要性下降、學術機構中相關部門的合并和學生數量的減少,這種發展趨勢將威脅某些研究領域的延續和杰出研究的出現。
報告指出,這種危機出現的重要原因是人文學科的預算忽略了他們的研究方法與自然科學中使用的方法之間的差異,例如人文學科的研究成果相比自然科學更難衡量,導致鼓勵發展的激勵措施并不總是適合該領域的研究。因此,以色列需要調整人文學科的預算方式,特別是制訂一項預算政策,無論學生人數多少,都能確保各領域優秀研究人員的臨界數量。
報告建議,為了培養下一代杰出的人文學科研究人員,學生必須掌握多種語言,尤其是古代語言,這尤其具有挑戰性。同時,越來越多的人文研究需要使用自然科學領域的技術,國家需要加強對人文領域研究人員使用數字化工具的培訓,并增加對人文資料數字化的支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