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雍黎
“爸爸,這次你什么時候回來?”今年元宵節第二天,是廖正步的兒子開學的日子。一大早,廖正步將兒子送到校門口告別時,正在讀小學的兒子問出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等把第一批小牛崽接到村里就回來。”廖正步摸著兒子的頭,許下承諾后就匆匆趕往重慶市巫溪縣田壩鎮雙箭村。
今年47歲的廖正步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副教授,而他另一個身份是雙箭村駐村第一書記。
“這份榮譽既是對我們工作的鼓勵更是一種鞭策,接下來,我們將以醫者的仁義之心,讓村民在家門口看好病……”2月16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駐村第一書記工作群體獲得了“第二屆重慶鄉村振興年度人物特別獎”,廖正步作為代表,在頒獎典禮上如是說。
為家鄉培養“帶不走”的醫療隊
“當年,我考上重慶醫科大學,去學校報到要先坐車到奉節縣,然后還要坐輪船。”廖正步回憶道,年少時他刻苦讀書想走出大山,不過這么多年心里一直記掛著自己的家鄉——巫溪縣。
2021年,廖正步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掛職擔任副院長,聽聞組織要選派人到巫溪縣開展鄉村振興幫扶工作,他第一個報了名。
彼時,廖正步的兒子即將上小學,同為醫生的妻子工作也非常忙。有朋友勸廖正步,拿出兩年的時間去當駐村書記,影響他的工作不值得。不過,廖正步沒有遲疑,他的決定也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2021年5月18日廖正步回到了巫溪縣,擔任田壩鎮雙箭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雙箭村山高坡陡,鄉親們出行困難、看病不便,且缺乏健康知識。于是,廖正步決定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和來自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其他幾位第一書記組建“流動醫院”義診團,每月利用周末時間開展義診活動。
在駐村工作中,廖正步發現許多村民因長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而脊柱變形,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或腰椎病,痛苦不堪,十分影響日常生活。但巫溪縣醫療機構尚未開展相關手術,很多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療。
廖正步曾對脊髓神經保護進行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同時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脊柱手術經驗。為了緩解村民的病痛,廖正步作為主刀醫生,在巫溪縣人民醫院實施了首臺寰樞椎骨折內固定、腰椎半椎板腫瘤切除等復雜手術。
除此之外,廖正步還給家鄉培養出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為巫溪縣人民醫院打造了脊髓脊柱專業診療隊伍。該院神經外科醫生馬君在廖正步的培養下考上了重慶醫科大學的研究生,專攻脊髓脊柱專業。與此同時,廖正步還坐診田壩鎮衛生院,在出診的同時,給該衛生院醫生示范查體并進行病例分析,提升了鄉鎮衛生院醫生的業務水平。
給大山鄉親筑起產業振興路
位于海拔900米半山腰上的村委會,是廖正步駐村工作和居住的地方。
“上任當天,村民們放鞭炮歡迎我們,幫我們收拾房間,做了熱騰騰的土豆飯。他們的熱情、淳樸、善良一下就擊中了我的心。”廖正步感慨道,“駐村時間只有2年,我能為村民們做些什么?”
為了盡快了解當地情況,廖正步每天入戶走訪,用熟悉的鄉音和鄉親們拉家常。通過走訪,他得知經過脫貧攻堅,雙箭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親們的日子越發紅火,村里上下都感謝黨的好政策。不過,對于鄉村振興,鄉親們還缺乏深刻認識和長遠規劃,解不開思想、邁不開步子。
面對鄉親們的期待,廖正步首先多渠道爭取資金支持,新建分揀場、擴建文化廣場,解決了困擾雙箭村多年的基礎設施落后問題。
要致富,村里必須要發展自己的產業,如何找到合適的產業?
廖正步帶領駐村工作隊先后到巫溪縣紅池壩鎮學習服裝加工生產經驗,還到該縣上磺鎮、峰靈鎮學習巫溪冬桃種植技術。
此前,雙箭村村民的經濟來源主要是紅薯、土豆種植,每年每畝地收益只有1000多元。對于發展新產業,鄉親們普遍沒有信心,擔心會“虧本”,廖正步通過一場又一場院壩會,給鄉親們講解鄉村振興的利好政策。
“我算過一筆賬,村里有7000畝林地、3000畝農地,搞傳統種植業經濟效益并不高。但如果根據雙箭村地形特點,在低山種草、在高山養牛,收益會遠高于現在。”廖正步表示,通過對接縣里的產業項目,雙箭村已經建好了養牛場,這幾天村里正忙著對接引入西門塔爾肉牛,預計可飼養60頭,一年增加七八十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
“廖書記是從巫溪縣走出去的,現在又從大都市回來帶領我們一起干,我們更要努力。”雙箭村黨支部書記吳章云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