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裴宸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春節期間,去公園冰場玩耍成了不少人的娛樂消遣方式。然而,有些人卻“劍走偏鋒”,不顧危險去滑野冰。
記者根據公開信息梳理發現,近一個月內,北京、遼寧等多地均發生了因滑野冰導致的傷亡事件。
前段時間多地氣溫較低,冰面為什么仍有斷裂的風險?冰層厚度可以“目測”嗎?就此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市氣候中心正研級高級工程師張英娟。
結冰狀況與多種因素有關
“坐聽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結冰看似只是水受冷凝結成固體,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從氣象因素上看,水域結冰與氣溫及風速有關。當氣溫達到零攝氏度時,純凈的淡水開始結冰;當氣溫低至零攝氏度以下后,風可以加快水的冷卻,加速冰層發展。然而,氣象因素卻不是影響河湖水結冰的唯一因素,單憑天氣冷熱、風速大小,是無法判斷河湖水結冰情況的。
“河湖水結冰狀況還與水質、水的狀態、水面面積大小、地形地勢等諸多因素有關。”張英娟對記者說,因此即便在同一個城市,不同水域水的結冰情況也有可能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北京車道溝橋上車來車往,此橋的震動就會影響橋下河流水面的穩定性,所以橋下河流一般不易結冰;北京頤和園、紫竹院公園湖泊的水流動性差,因而它們相比橋面下的水域更容易結冰。
“目測”河湖冰層厚度不靠譜
很多人在上野冰場前,往往都會仔細觀察冰層厚度,再試探性地對著冰面跺兩腳,若沒有發生意外,就認為冰面安全了。但是,這種“目測”的方式其實很不靠譜。
“一般情況下,整片水域的冰層薄厚是不均勻的,加之很多水域水中都有水草等雜質,遮擋視線,這使得肉眼目測冰層厚度基本沒有可能。”張英娟提醒道。
那么,正規冰場是如何測得冰層厚度的呢?
記者了解到,正規冰場或者氣象專家一般通過器測法或遙測法判斷冰層厚度。器測法是指人工鑿冰直接測量其厚度;遙測法是指基于飛機、衛星攜帶的檢測設備,通過聲、光、電信號的處理反演出冰層厚度。
“雖然專業人士可以對冰層厚度進行測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冰面厚度是無法預報的。”張英娟表示,由于氣象預報需要基于大氣觀測和數值模式計算才能得出,而不同水域的情況差異很大,難以進行數值模式計算,因此氣象專家也無法預報冰層厚度。
那么如果短期內天氣很冷、風又很大,是否就可以無憂地上冰玩耍了呢?
張英娟提醒道,短時間內氣溫的高低對冰層厚度的影響,往往并不像人們想象的那么大。由于水和冰是熱的不良導體,冰面又能夠阻擋冰下的水流失熱量,因此只有氣溫持續偏低,冰層厚度才能緩慢增加。
牢固樹立安全意識遠離野冰場
冰場千萬個,安全第一個。
如果想要避免出現意外,最應該做的就是遠離野冰場。正規冰場會設專職人員全天候巡視,嚴格執行“冰面平均每10平方米承載1人”的規定,堅持每天早、中、晚選取冰層向陽面、背陰面等五六個測試點測量其厚度,并根據天氣預報信息,適時增加冰層測量次數。
但如果在冰面玩耍時不慎掉進冰窟,我們又該怎么辦?
專家提醒,一旦不小心掉進冰窟,首先不要驚慌,要一邊雙腳踩水,一邊呼救;其次,雙手不要亂撲打,以免導致冰面斷裂的面積加大。要及時找到破裂冰層最厚處,設法攀爬出水;離開冰窟后,不要馬上站起,而要趴在冰上,滾動或爬向岸邊求救。需要注意的是,掉入冰窟后切勿下潛游泳,因為人在冰面下很難頂破冰層。
若在岸邊遇到有人不慎掉進冰窟,施救者應在保證自身安全的情況下及時報警,不要貿然救援;要盡可能尋找手邊的桿子、繩子或者救生圈,拋給落水者。如果施救者對自身和冰面有專業判斷,在救援時也一定要匍匐前進,增加冰面受力面積,減少冰層進一步斷裂的風險;若有梯子的話,也可以借助梯子靠近落水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