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俞慧友
(資料圖片)
在湖南長沙湘江新區,有一家有著20余年歷史,依托“一園多校”模式,專業服務高校成果轉化的國家級園區。它,就是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
經過20余年的積淀,這里孵化了一批上市龍頭企業,培育了一批估值過10億元、融資上千萬元的科技創新企業,以及一大批有關鍵技術的骨干企業。
近年來,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又有了新動作——想在原有的基礎上再造一座“新”園區。
日前,“換新”后的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重新組建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管理委員會,擬以實際行動全面貫徹落實湖南“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立志成為湖南“強省會”戰略的重要支撐點。
進一步發揮帶動作用
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成立于1999年,是全國15家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試點單位之一,依托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三所高校啟動建設。2001年,其被認定為首批22家國家大學科技園之一。
20余年來,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引進孵化企業1550余家,培育三諾生物傳感股份有限公司等主板上市企業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8家,規模企業25家,高新技術企業123家。
“相比之下,湖南省內部分院校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我們想充分盤活省屬、市屬高校科創資源。去年起,我們確立了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新的依托高校——湖南師范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和長沙學院,并開始重建創業孵化平臺,旨在增強湖南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負責人吳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對此,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實施了不少新舉措。
為了充分釋放政策效能,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不斷強化組織保障,搭建交互式平臺,出臺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高價值發明專利轉化,扎實推進科技政策落地。
為規范對接服務流程,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還創新推出了“足不出戶”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打造創新創業綜合服務中心,為入孵企業提供運營管理過程中所需的各項專業服務。
除了線下服務,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還將服務搬到了線上,搭建了創業孵化綜合服務平臺。截至目前,創業孵化綜合服務平臺已收到科技園企業在投融資對接、工商財稅、涉企政策、法律咨詢等方面共百余條服務需求信息。
“我們規定,企業通過該平臺發布的服務需求,對應部門要在2小時內完成受理,服務機構在24小時內對接企業,處理時限不超過10個工作日,由企業進行服務評價,并將其與服務人員的績效考核掛鉤,以此提升服務質量。”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負責人李凌榮說。
去年入駐園區的云農服(湖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農服),是一家專注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智慧農業物聯網、智能裝備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通過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協助,他們與該科技園內另一家企業湖南雙源優品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充分利用對方的客戶渠道,推廣了自己的產品,截至目前,該公司已連續服務300多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建了100多個示范農場及示范園。
運行良好的云農服想要擴展業務,但又面臨規避融資潛在風險的新問題。對此,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積極對接了專業機構對其提供上門輔導,并通過線上服務平臺,陸續為云農服提供法律、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咨詢服務。
為成果轉化插上金融“翅膀”
近年來,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著力優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降低大學生創新創業門檻,針對他們在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內不同的用房需求,給予相應的房租補貼。
“我們努力讓高校師生實現‘創業無憂’的夢想。”吳勤說。
同時,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還聯合湖南省內高校建設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平臺,通過線上專利分級分類評審和線下專家論證,篩選出高校高價值、可轉化的創新成果,匹配企業需求,破除高校與企業間的信息壁壘,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高校成果轉化項目初期也存在普遍的“市場失靈”現象。為了扶持大學生創業,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還設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子基金。
李凌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今年,云農服、湖南藥維生物醫藥有限責任公司、湖南景銳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南深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4個項目,就已獲得了該基金給予的“第一桶金”。同時,為了鼓勵高校推薦優質項目,對于該基金投資后獲得盈利的優質項目,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將其中50%的盈利進行反哺,以專項形式支持高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任何一項政策的制定與執行都不會一帆風順,創新創業扶持政策也一樣。我們將持續跟進執行過程,不斷優化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機制,聚焦高校合作、成果轉化、對外聯絡、工作推進、企業服務等重點工作,確保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吳勤表示,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還會繼續探索未來技術與產業產學研融通發展的新模式。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