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符曉波
(資料圖片)
國之重器造福民眾健康、基礎研究走向臨床轉化、人工智能輔助健康管理……學科交叉、醫工融合正在為我國醫學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新思路。
11月26日至27日,2022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交流會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建院85周年學術論壇在廈門舉行。國內多名頂尖科學家、知名院士、全國各大醫院負責人齊聚一堂,鑒知過往、圍繞醫學融合創新發展主題展開分享和研討。
醫工融合為精準診療提速
“我是一個研究化學和材料的人,今天給醫學專家作報告,一些醫學知識和想法都不成熟,不過在座的專家們一定都深有體會,學科交叉常常會做出一些令人意外的成果。”在面向醫學同仁的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洪茂椿這樣說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洪茂椿在2022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作報告。
長期從事無機化學研究的洪茂椿院士近年帶領團隊研制出稀土熒光探針,實現了針對傳染病的快速檢測,由此開辟出一條稀土生物醫學的科研新方向。洪茂椿院士說,基于稀土獨特功能,其在生物醫學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我們希望研究出稀土離子或稀土化合物在生物體內的作用機理,用以開發醫用材料和藥物,實現疾病的精準診療。”
深入研究稀土元素在醫學領域的應用需要大量臨床試驗數據。今年洪茂椿團隊與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合作成立中國稀土學會稀土醫學臨床研究中心,雙方攜手開展醫工交叉創新合作,啟動稀土元素在醫學診療技術上的系列研究。
事實上,生命科學與醫學領域已經成為匯聚多學科前沿研究的“主陣地”。在表面增強拉曼光譜領域取得創新性成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田中群認為,拉曼光譜相關技術的應用可大大提高醫療檢測的精準度。如何讓相關應用更高效、更便攜,科學家正進行攻關。
“重離子技術用于治癌是基礎研究促進科技發展、大科學裝置造福民生的典范。”中國科學院院士、原子核物理學家詹文龍介紹,與常規放療射線相比,重離子射線治療精準度高、療程好。經過幾代中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我國成為繼日本、德國、美國之后全球第四個實現重離子治療腫瘤的國家,目前,基礎研究人員正與醫學專家聯手,圍繞重離子治癌裝置迭代升級展開攻關,希望讓治療設備更加小型化、智能化,進一步提高治療效率。
中國科學院院士詹文龍在2022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交流會作報告。
醫學+人工智能為國人“健康畫像”
人人有健康檔案,機器人輔助家庭醫生上門開展服務,健康人、慢病還是急癥患者都能得到全面、系統、持續地照護……這樣的場景未來有望照進國人生活。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臨床醫學院院長董家鴻介紹了北京市首個區域智慧健聯體試點項目——天通苑智慧健聯體。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技術,該項目把醫院、醫療服務機構、社區和居民串聯在一起,彼此開放業務模塊,形成協作網絡,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這一可復制、可持續的智慧健聯體模式為實現健康中國,打造健康社區提供示范。”董家鴻介紹,2016年起,清華大學相繼建立精準醫學研究院和智慧醫療研究院,建立跨領域、多學科融合的創新平臺與智慧醫療創新學術鏈,邀請十位院士領銜六大醫工結合研究中心和九大臨床醫學實驗室,致力于智慧醫療的核心技術和先進產品研發。目前團隊研發出的區域性數字健康醫療平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智能輔助家庭醫生、智能手提醫院等系列智慧健康醫療產品都已應用于該智慧健聯體建設。
以跨領域多學科融合創新推動我國智慧醫療發展,已是廣泛的專家共識。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表示,通過提高醫療系統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望改善我國基層醫療資源不均等問題,“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簡單化問題數量化,把數量化問題程序化,把程序化問題體系化,這是我們要利用人工智能、信息化提高基層醫療質量的一個思路。”
2022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交流會現場。
“醫學上許多突破性成果都與多學科交叉密不可分。”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王占祥表示,在該院建院85周年之際,邀請國內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材料學家、生物學家,將目光聚焦到醫學發展上來,為醫學人才開啟了不同視角,相信多學科的前沿交叉匯集在生物醫學領域將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療法,造福更多人。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