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資料圖片)
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司法新聞發布會。記者了解到,2013年至2022年6月,全國法院審結壟斷一審民事案件916件,審結不正當競爭一審民事案件32075件,為營造公平競爭的法治環境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庭長林廣海在會上表示,人民法院堅持規范和發展并重,推動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高質量發展,規范數字經濟競爭規則,規制資本無序擴張。
據悉,近年來,人民法院妥善審理涉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案件,明確司法規則、規范市場競爭秩序。研究完善涉互聯網平臺壟斷行為認定標準,規制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互聯網領域壟斷行為,依法規范和引導資本健康發展。出臺涉電子商務平臺知識產權民事案件指導意見,妥善審理“App喚醒策略”“刷單炒信”等不正當競爭案件,依法保護互聯網領域各方主體的合法權益。
與此同時,人民法院積極探索新興領域保護規則,推動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積極探索大數據競爭保護司法規則,審理群控軟件數據權益不正當競爭等案件,合理劃分數據權益權屬及邊界,維護用戶數據權益和隱私權,推動營造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公正審理證券金融信息不正當競爭糾紛等新類型案件,明晰保護規則,明確權利邊界,引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法治軌道上健康有序發展。
近年來,人民法院不斷強化公平競爭司法審判,維護市場競爭法治秩序。
林廣海介紹,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司法裁判的示范引領作用,準確把握競爭政策,保護競爭活力。圍繞民生消費,依法審理生物醫藥、培訓服務、文化消費等民生領域壟斷案件,破除市場封鎖,維護廣大消費者利益。回應社會關切,妥善審理公用企業壟斷案件,制止排除、限制競爭行為,恢復市場競爭活力。緊扣實踐需求,發布《關于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行政案件管轄的若干規定》,進一步明確并優化壟斷案件集中管轄。發揮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職能作用,實現壟斷民事和行政上訴案件在國家層面的集中統一審理。
此外,人民法院堅決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林廣海稱,人民法院強化公平競爭司法導向,依法規制仿冒混淆、虛假宣傳、詆毀商譽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先后審結奇虎與百度不正當競爭糾紛案、吉利與威馬侵害商業秘密糾紛案等一批訴訟標的額高、社會影響大的不正當競爭案件,有力維護公平健康的市場競爭秩序。
人民法院還積極適用臨時措施,提高司法救濟及時性。對緊急危害經營者正常運營或者嚴重影響經營者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等不正當競爭行為,通過采取及時有效的行為保全措施,有力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強化商業秘密司法保護,切實加大侵權懲治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法院以尊重知識產權、鼓勵創新為導向,努力實現侵權損害賠償與市場價值相協調,在“香蘭素”技術秘密侵權糾紛案中判賠1.59億元。積極適用懲罰性賠償,嚴厲打擊惡意侵權行為,在“卡波”技術秘密侵權糾紛案中判令懲罰性賠償3000余萬元。
關鍵詞: 經濟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