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通訊員?馬媛媛?劉天意
金秋十月,廣袤大地喜迎豐收。自2012年以來,寧夏先后有600余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及教師投身科技扶貧和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服務工作,為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了堅實的科技力量。
技術示范:寧南山區有個“小王熱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王曉軍看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莫過于多深入田間地頭、牛棚羊圈雞舍,為“三農”產業發展把脈,為當地鄉村振興謀劃,將自己所學專業特長教給農民做,帶著農民干,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王曉軍現為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冷涼蔬菜花卉研究中心主任、黨支部書記。2014年到2022年,他參加了寧夏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扶貧指導員和鄉村振興科技扶貧指導員工作。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我始終想著如何將自己所學專業全部貢獻給南部山區這片土地。”王曉軍說。
王曉軍(右)
加入鄉村振興科技扶貧指導員這個隊伍后,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進村入戶,與農民拉家常,從中發現問題,尋求解決途徑。田間地頭和牛圈羊棚變成了他的日常工作場所,他積極協調項目資金,改變施肥技術,調整飼料配方,將成果留在了農民家。
在基層這些年,王曉軍形成了“科技指導員+農民+土專家”的工作模式,先后培養農業技術人員500多人。每逢種植季節,“小王熱線”每天接聽咨詢電話達幾十人次。
8年的科技扶貧工作也使他快速成長,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更加豐富。王曉軍先后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申報專利6件,2017年被固原市評為優秀駐村工作者。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這不是一句口號,需要科技人員腳踏實地、持之以恒。”王曉軍說。
產業調整:從偏僻小山村到“玫瑰谷”
提起固原市涇源縣香水鎮米崗村,大家都知道這里是遠近聞名的“玫瑰谷”:全村種植玫瑰1200畝,不僅實現了規模化種植,還形成了生產、加工和銷售產業鏈。
從昔日的偏僻山村到如今的繁盛花谷,米崗村的蝶變離不開寧夏大學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李錦馨的多年付出。
他們的緣分始于2012年。彼時,寧夏科技廳從全區選派100名專家幫助各地發展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李錦馨成為其中一員。
李錦馨(左)
初到米崗村,她發現這里自然條件非常好,遺憾的是產業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原來,當地農民主要靠種植小雜糧和苗木來發展經濟,但由于苗木生長周期過長,從栽種到賣出需要經歷數年勞作,收益見效慢,脫貧增收效果并不理想。
李錦馨走村串戶了解情況后,結合實際為米崗村產業開出“良方”:發展“兩草兩木花卉,短平快種類先行,讓資本快速積累,中長期項目并舉”的產業結構調整模式。
這其中,“兩草”指百合和郁金香,生產周期短,能夠迅速達產見效;“兩木”即玫瑰和牡丹,中長期見效。李錦馨對這四種耐寒花卉進行引種栽培,并制定了一整套栽培技術和產業結構調整方案。
2017年,米崗村實現整村脫貧;2019年,成為涇源縣首個走出產業困境的村子。村里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旅游,帶動當地旅游、餐飲和蜂蜜加工等產業共同發展。
伴隨著村莊發展,李錦馨的身份也從科技扶貧指導員變成了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她說:“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奮斗方向。我將堅定信心,一如既往帶領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團隊投身鄉村科技服務,加大玫瑰種植及深加工等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應用,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為打造‘塞上鄉村樂園’埋頭苦干、不懈努力。”
科技培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我將繼續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以科技培訓入手,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村和科技示范戶,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寧夏農林科學院固原分院馬克成說。
2012年,作為寧夏科技扶貧指導員“百人團”的一員,馬克成被派遣到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曹河村擔任科技扶貧指導員。
他挨家挨戶做調研,對曹河村的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現狀、群眾脫貧愿望等一手資料分析研究后發現,這里交通便利,有養牛養羊傳統,固原三大牛羊市場之一的硝口牛羊市場近在咫尺。他決定用科技指導牛羊養殖,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并幫助村兩委制定了草畜產業發展規劃。
馬克成(中)
馬克成認為,作為一名科技扶貧者,首先要轉變群眾的思想觀念,再從技術上改變傳統種養殖方式。
起初,大部分村民認為擴大養殖規模投入大、風險大,對特色養殖有抵觸心理。但馬克成沒有放棄,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打消了群眾“扶貧就是給錢”這一普遍思維,手把手傳授種養殖技術,逐步得到了村民信任。
每月長達20多天泡在村里,早晨8點出門,晚上10點回家。這是馬克成多年的工作常態。近年來,他先后協助群眾組建華鵬、俊錄、伊哲源等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培育300戶示范戶,同時積極聯系各級科技、農牧、財政、扶貧等單位,爭取項目經費建立種草養畜服務中心,為群眾提供長期種養殖科技指導。
現在,曹河村村民通過培訓認識到了科學養殖的重要性,人均純收入增長率連年達到20%以上,戶均基本掌握2-3門種養殖先進適用科學技術。
接下來,馬克成將進一步強化技術服務,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動力。
創新供銷:打通農產品“最后一公里”
對位于固原市隆德縣的小企業寧夏興宇綠色粗糧加工有限公司來講,電商時代讓他們一度欣喜又迷茫——都知道電商是企業經營的助力器,但知名電商平臺的入駐門檻越來越高,讓他們可望而不可及。
不過,如今興宇公司有了自己的電商渠道——在微信小程序搜索“興宇綠色粗糧”即可進入該公司網店,香醋、雜糧、胡麻油等“拳頭”產品,在這里一應俱全。
興宇公司的個性化電商平臺,得益于北方民族大學商學院教授王金云和團隊開展的自治區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項目。
王金云(右一)
2019年,王金云帶著8名學生歷時10天,考察了寧夏近20家涉農企業和農村合作社,決定依托微信平臺開發相關電商應用模塊,為農村或企業需求搭建個性化平臺。2021年,王金云作為自治區科技廳選派的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定點指導隆德縣鳳嶺鄉、寧夏興宇綠色粗糧有限公司。
除了興宇綠色雜糧,他們幫助鳳嶺鄉馮碑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開設“美麗馮碑”微信公眾號,嵌入團隊開發的智能獲客系統,打造“鳳嶺八珍官方商城”網店。
電商平臺搭建起來后,如何破解新電商平臺普遍存在的“冷啟動”難題?王金云團隊通過網絡為當地提供遠程代運營服務,編撰教材進行人才培訓,還為合作企業撰寫營銷文案、拍攝推廣視頻,并借助直播帶貨及微信、小紅書等平臺引流宣傳。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兩個電商平臺逐步升溫,為村民增加銷售收入60萬元以上。
“既力所能及幫助農村產業發展,又能給學生提供學以致用的舞臺。我將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王金云說。
下一步,自治區科技管理部門和鄉村振興科技指導員團隊將繼續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面向農村地區開展高質量科技服務,探索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新模式,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圖片由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提供)
關鍵詞: 寧夏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