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慶玲 徐逸卿?科技日報記者?過國忠
江蘇省蘇南地區是我國工商業重要發源地,也是創新開放合作和自主創新示范區,如今已成為發展先進智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領區。
(相關資料圖)
這十年,蘇南在創新創業上發生哪些新變化,今后又將如何加快培育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特色產業,新賽道上再造發展新優勢,創造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新蘇南新模式”?
連日來,科技日報記者在蘇南多地采訪了相關黨政領導和企業家。
全力破解中小微企業轉型創新難題
江蘇常州作為鄉鎮工業重要發源地,目前制造業擁有6萬多家市場主體。在當前產業變革、技術迭代、市場激烈競爭之下,如何引育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增強智能制造核心競爭力?這是擺在常州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黨的二十大代表、常州市委書記陳金虎介紹,進入“十四五”,常州在打造“國際化智造名城”過程中,根據城市產業發展定位與目標,提出“高端化、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特色化”發展方向和產業培育“路線圖”。
常州在大力引進各類創新資源和重大項目,培育“領航頭部企業”的同時,全力發展在行業細分領域既擁有話語權更具創新力的“專精特新”、創新型中小企業,推動全市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協同創新。
2021年,常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常州市加快培育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行動方案》,提出26條重點任務,實施“梯度培育,分級扶持”,推動企業積極擁抱資本市場,實施智能化改造升級,加快做大做優做強,全力支持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轉型發展之路。
今年以來,常州更是突出問題導向和企業需求,聚焦提升創新力和競爭力,進一步強化政策激勵,制定《2022年中小微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實施細則》,落實市級財政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財政支持政策,積極幫助符合條件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向上爭取“小巨人”企業申報工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科技創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后,我們要進一步創新機制、靠前服務,全力破解中小微企業‘創新難’。”常州市科技局局長李磊說,“一方面將著力搭建重大科創平臺,破解一批產業共性技術難題;另一方面不斷優化提升各類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有效解決中小微企業創新難題,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水平。”
堅持“政策+科創+資本+服務”多維撬動
10月19日下午,無錫高新區專精特新企業座談會上,該區黨工委書記、新吳區委書記崔榮國說,“黨的二十大報告讓我們倍感振奮與鼓舞。我們要按照省、市部署,持續壯大我區‘專精特新’方陣,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高科技園區’儲備強勁動能,在發展新賽道上形成發展新優勢,爭當區域創新高質量發展‘主力軍’。”
近年來,無錫高新區堅持“政策+科創+資本+服務”多維撬動,培育了一批創新能力強、成長速度快、產品市場占有率高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優質企業多、產業分布廣、質量效益高,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目前,全區累計獲認國家單項冠軍企業1家(先導智能)、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9家、市專精特新企業123家,總數202家次,居全市第一。今年1-8月份,全區僅專精特新企業帶動民營規上企業實現產值1230億元,同比增長24%,實現利潤76.9億元,同比增長16%。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外資高地、產業高地的優勢,牽線搭橋,以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服務鏈、人才鏈為著力點,構建大中小企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融通發展、合作共贏的良好產業體系。同時,將聚焦‘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梯隊建設,堅持把‘專精特新’作為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進一步加強扶持引導、造優發展環境,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業生態和林草并茂的產業生態,全力做大創新型企業矩陣,加快協同創新、建設優質載體、提供過硬人才,推動形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群星璀璨的發展之勢。”崔榮國表示。
眼下,在蘇南各地,一場場科技產業推進會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一個個重大創新載體正在抓緊建設,一大批創新企業正在落地生根……這里“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產業報國、實業強國”火熱激情迸發,追求智能化、綠色化、高質量已成為企業自覺行動。
(受訪者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