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飛 科技日報記者 江耘
近日,第二屆數字健康院士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行。本屆論壇立足于踐行健康中國理念,以“數字技術與醫學的結合”為主題,邀請兩院院士、知名專家學者、醫療機構管理者、互聯網企業負責人等,縱論醫療健康數字化發展與轉型之道。
(資料圖)
隨著數字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國家衛健委大力推進健康中國、數字中國兩大戰略融合落地,遠程會診、互聯網醫院、智慧醫療等新的醫療業態不斷涌現、蓬勃發展。“數字健康融合發展要依靠思維革命,更應堅持實事求是。”中國醫院協會副會長方來英指出,數字技術已經在醫療衛生、公共衛生、臨床科研、技術發展及醫院管理中創造了巨大的價值,未來要繼續融合發展,追求創造更多的實踐場景。
多學科交叉融合 開拓精準醫療新領域
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世界。過去藥物研發周期長、投入高、成功率低,需要對數萬個小分子進行篩選,最后只有少數能推到臨床研究。根據英國AI制藥的數據,AI制藥將項目立項推進到臨床前的候選化合物的時間,從平均的4.5年縮短到13.7個月,而大數據在基因測序上的作用將破解生命科學的終極問題,為人類健康作出重大的貢獻。
“去年《自然》發了一篇文章。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思維(DeepMind)用阿爾法折疊技術預測了35萬個蛋白結構,把人類對微觀生命的認知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表示,“過去計算機是輔助人類,計算機專家在醫藥公司是打下手的,未來一定是人類給人工智能打下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際災害救援隊首席醫療官鄭靜晨認為,人類為了彌補自身感知系統的不足,利用智慧給機械設備賦能,才有了我們今天對感知系統的研究;新一代可穿戴設備配備的心率、血壓、血氧監測器能夠實時準確監測病患的生命體征;腦機接口解碼人腦信息、解讀意識和情感,還能通過外界刺激來改善腦部的狀態。這些技術的突破和創新一次次地刷新了人類操作的極限,為精準醫療開拓了全新的領域。
國家衛健委科教司監察專員劉登峰表示,醫學研究向精準、定量、可視化的方向不斷地縱深發展,醫學技術與多學科交叉融合已成為醫學健康發展常態。數字技術和衛生健康事業的深度融合必然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
加快大數據互通 推動數字健康新基建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
“互聯網醫療在社會化協同的大勢下通過數字技術實現了城鎮和鄉村打通,社區和醫院互補,有效緩解了醫療資源不均衡的問題。”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聞佳表示。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21年底,國家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基本建成,“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向縱深發展,100%的省份、85%的市、69%的縣建立了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全國700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接入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2200多家三級醫院初步實現院內醫療服務信息互通共享。
事實上,數字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具有顯著優勢。從患者的角度看,數字醫療能夠跨越時空,解決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進一步簡化就醫流程、降低就醫費用、改善就醫體驗。
從醫生和醫療機構的角度看,數字醫療讓患者病歷、健康檔案實現數字化,提高了疾病診斷、患者管理的效率,進一步解放了醫療生產力。數字醫療有助于促進院內管理精細化,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論壇期間,中國醫院協會信息專委會與阿里云聯合發布《“數智賦能‘健康鄉村’”——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計劃》,旨在響應國家全面推動城鄉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的號召以及全面推進“健康中國”的戰略,用科技向善的力量,讓基層醫療機構享受數字化紅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