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 常碧羅 游紹斌 周游 韓俊
9月13日,在重慶市江津區,隨著導線最后一根間隔棒安裝完成,由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建管的白鶴灘-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下稱白浙線)重慶段順利完成長江大跨越。至此,白浙線重慶段渝1標段92.3公里線路貫通。
白浙線是國家西電東送、清潔能源外送的重大電網工程,途經四川、重慶、湖北、安徽、浙江5省(市),線路長度2140公里,是我國“十四五”期間開工的首個特高壓直流工程。其中,白浙線重慶段線路長度331.25公里,共有輸電鐵塔641基,山地地形占比71%以上,于2021年10月啟動建設。
(資料圖)
巍巍巴山,江河縱橫,受山城特殊地貌因素制約,整個工程重慶段在施工過程中突破多重“瓶頸”,完成多項技術創新。
亮點一
鐵塔高達189.2米!創西南地區電網基塔之最
天朗氣清,秋風送爽。SN2082號輸電鐵塔,就像一個巨無霸矗立在長江東岸。
“這個鐵塔相當于60多層樓高,達189.2米、重909.83噸,是目前西南地區高度最高、重量最重的輸電鐵塔。”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建設分公司副總工程師兼特高壓建設中心主任張光勇介紹說,今年9月1日,重慶段長江大跨越正式進入架線作業,該線路跨越長江段共4基鐵塔,東西岸各2基。西岸跨越塔在經濟作物林中,東岸跨越塔在耕地中,兩岸地形均為丘陵,且跨越處長江江面寬約722米。綜合考慮地形地貌、長江通航條件以及受力情況,此次工程設計了“超高”輸電鐵塔。
在這樣的“超高”塔間架線施工,難度可想而知。為此,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采用了全過程可視化架線方式。每基鐵塔上安裝攝像頭,張力場設置監控室,對架線過程中線路行進狀態、與被跨越物的距離等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該方式作為人力監控的補充和替代,具有便于全局掌控、反饋迅速、降低風險等優點,為整個架線施工的安全、高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亮點二
精度可達20毫米!首用北斗高精度定位架線
站在長江東岸遙望,輸電線路橫跨長江而去,最終沒入西岸山巔,讓人震撼不已。
“這條線路的長江主跨檔距1635米,是目前西南地區跨越檔距第二長的輸電線路。” 白浙線(重慶段)現場項目經理姜斌說,在跨江架線作業中,針對長江大跨越線路弧垂超過110米,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大力推廣新技術應用,首次采用北斗高精度定位及無線通信技術進行架線作業。
據了解,該技術通過在導線上自動行走的移動模塊,實時向基站傳輸定位信息,達到精確測量導線弧垂的目的,高效完成輸電線路弧垂測量。采用該技術,在非可視條件下判定導線安裝是否到位,精度可達到20毫米,解決了重慶地勢復雜、高山多霧、夜間施工等不利因素帶來的視線受阻、無法精確測量線路弧垂值的難題。
亮點三
上跨成渝鐵路90.5米!多方聯動實現“加速跑”
施工線路與在運特高壓白江線的直線距離只有300米,且上跨成渝鐵路90.5米,給這場施工組織和安全管理帶來了全新挑戰。
“工程項目部精心組織、周密策劃,提前與海事局、鐵路局等準確對接,多方聯動,按下了項目建設的‘快進鍵’。”白浙線重慶段渝1標段施工項目經理和法斌說。
長江屬于I級通航航道,跨越架線作業期間安全風險大。“為保證通航安全,我們嚴格采用間歇封航、拖船牽引導引繩過江、一牽一張架線的施工方案,使施工進度整體得到優化,提前3天完成跨越施工。”張光勇說,施工單位應用大噸位牽張設備,確保導線對江面的安全距離,最大限度利用每天僅四小時封航“空窗期”,確保8根導線、2根光纜順利跨江。
白浙線預計2023年3月投運。投運后預計每年從白鶴灘水電站向浙江輸送清潔電量超過300億千瓦時,減少燃煤消耗約1057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約1919萬噸,在滿足我國東部快速增長的負荷需求同時,助力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攻堅克難,奮勇爭先。在跨江架線作業期間,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組織施工單位投入大型張牽設備12臺、各類船只4艘,180多名作業人員,分成4個班組施工,共展放線材114.89噸。“目前,白浙線重慶段建設進度保持全線領先,計劃今年11月具備帶電條件。”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建設分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楊魁說,既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穩”,該公司堅決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高標準推進白浙線重慶段建設管理任務,高水平打造質量優良、環境友好、技術先進、效益顯著的精品工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