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實習生 張琦
8月24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發布我國首例救護猞猁成功野化放歸相關情況。今年4月,青海多部門聯合對一只受傷救護猞猁“天線寶寶”佩戴衛星項圈實施野外放歸,經過130多天野外活動監測結果顯示,野化放歸成功并取得階段性經驗。這是我國首次將救護的猞猁從幼體治療飼養至亞成體后,進行野化放歸。
2021年4月6日,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救護一只1歲左右的猞猁幼崽,其角膜水腫導致右眼失明無法捕食獵物而出現營養不良、體質極度虛弱癥狀。救護中心對猞猁每日投喂兔、鴿、羊肉并在食物中添加治療藥物,以補充營養、恢復體質、治療眼疾,同時開展針對性康復治療及野化訓練。為減少人為因素干擾,避免猞猁對人類失去警惕性,影響其正常放歸,在其飼養展出區域使用玻璃貼紙進行遮擋。
經過一年的精心飼養管理,救護猞猁發育狀態良好,進食排便、日常行為、精神狀態良好,右眼功能恢復正常,經評估符合野化放歸條件。
由于猞猁為1歲幼崽,缺乏野外生存捕獵經驗,無法直接放歸原生地。經青海省林草局批準,在西寧市林草局組織協調下,青海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剛察縣森林警察大隊、大通縣林草局配合協作,在多次調查基礎上,選定大通北川河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為猞猁野化放歸點。
今年3月,救護繁育中心利用放歸點1處廢棄羊圈搭建了面積約100平方米的野化訓練場,通過活食投喂、重新建立與人類的關系等方式,開展了野化訓練。4月,在為猞猁佩戴衛星定位項圈后,工作人員在放歸訓練場投喂活物以訓練其捕食能力。根據現場實地監測,4月11日,發現猞猁咬死場地內羊羔、兔鴿等并食用,次日早晨從預留逃離口逃離野化訓練場。
根據野外放歸猞猁日運動量判斷,其已具備獨立生存能力,表明此次野化放歸非常成功并取得階段性經驗。青海省林草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飼養管理過程中,通過遮擋玻璃面減少人為干擾,利用兔鴿活食鍛煉其捕獵能力等一系列野化訓練工作對放歸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首次在放歸地搭建野化訓練場進行野化放歸,證明青海省具備合適地區搭建臨時野化訓練場地放歸野生動物的可行性。
此外,為救助放歸野生動物佩戴衛星項圈可以準確掌握其野外活動規律,有助于對猞猁等大中型貓科動物開展科學有效的野外救護和放歸工作,提升救護、野外放歸的成功率。
(青海省林草局供圖)
關鍵詞: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