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宋迎迎 通訊員 李宏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數字化時代浪潮的發展,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重要生產力。
然而,受制于數據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數據供需機制缺乏,數據交易市場尚不活躍,很多數據“沉睡”在數據庫中,未發揮應有的價值。在海洋領域,海洋數據供需不匹配問題突出,一方面數據擁有者缺乏數據共享意識,缺少交易渠道,導致數據僅用于自身科研和應用;另一方面科研院所、海洋物聯網企業等數據需求者數量眾多,有需求沒數據。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近日,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依托大數據存儲、超算資源和科研優勢,建成全國首個海洋數據交易平臺,為“數字青島”建設貢獻出“國實”力量。
國內首個海洋數據交易平臺。受訪者供圖
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發人員介紹,該平臺面向各類海洋科研機構以及相關企業,開展海洋地質、地形地貌、水文氣象、遙感影像等海洋數據交易。目前,已制定了一套數據確權、數據質量評估、數據資產化、數據定價方法,通過聯盟鏈進行數據確權,實現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交易過程全程追溯。
一個關鍵技術保障數據交易確權。明確數據權屬是數據資產化和交易的前提,海洋數據大多為設備采集數據,所有權相對明確,但在數據交易過程中,數據所有權和使用權歸屬于不同主體,需進行追溯確保交易過程安全。國實集團利用區塊鏈技術防篡改、全程留痕、公開透明等特性,構建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聯盟鏈”網絡,將數據擁有方、數據買方、交易平臺作為“聯盟鏈”節點。數據擁有方將原始數據或數據產品(如API接口)加密后存入數據交易平臺,通過聯盟鏈節點自動實現數據資產司法存證,獲取數據資產證書,表明數據所有權。數據買方付費后獲得密鑰,獲取原始數據或數據產品。整個過程,通過區塊鏈的分布式共識機制實現數據交易可追溯。
兩種手段并舉保障數據交易質量。海洋數據采集設備源頭眾多,數據標準不一,質量參差不齊。基于海洋數據交易平臺,國實集團建立了數據質量自動檢測系統,在數據擁有方上傳數據時,對數據采集時間跨度、數據種類、數據格式進行自動檢測。此外,針對種類多、數據量大的數據,引入行業專家進行人工檢測,確保數據“可用、好用”。
三種模式靈活確定數據交易價格。基于海洋數據特點,國實集團建設了全球海洋全域空間立體網絡,利用網格切分技術,綜合數據種類、采集成本、數據質量、時間跨度等多種因素,構建了海洋數據資產價值評估體系,對數據價值進行預評估。實際交易過程中,基于預評估價值,采用“協議定價、固定定價和集合定價”三種模式確定交易價格。
記者了解到,目前,海洋數據交易平臺已有地波雷達實時觀測、海洋預報、海洋牧場觀測三類數據,數據存儲量約100T,初步實現了1筆數據交易,交易金額30萬元。
國實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助力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實集團將以海洋數據交易平臺為依托,升級完善平臺功能,搭建供需精準對接通道,引入行業專家,研究制定海洋數據元素交易標準、交易管理辦法等,進一步深化海洋數據交易,推動海洋數據有序流通、交易,吸引各類資本、技術、人才、服務機構集聚,打造創新應用生態,激發海洋數據市場活力,為青島市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助力“數字青島”更好、更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