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曄
今年的甘薯長勢怎么樣、玉米田里雜草多不多、老鄉還有什么栽培技術沒掌握……
(資料圖)
眼下正值三伏酷暑,也是甘薯、玉米生長的關鍵期,江蘇省農科院亞夫科技特派員朱偉心系農戶,在辦公室一刻也坐不住。
“最近天熱雨多,甘薯秧蔓長勢太過旺盛,有必要進行‘控旺’。”7月20日下午,連綿的細雨中,江蘇省豐縣華山鎮付廟村100余畝鮮食甘薯田經過雨水沖泡,秧蔓粗壯旺盛。朱偉領著江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長邊小峰、研究員謝一芝、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南京綜合試驗站站長賈趙東等農業專家冒雨來到現場“把脈問診”,建議村民盡快“控旺”。
朱偉(右一)
“老農技”的新使命
華山鎮位于江蘇省徐州市豐縣東南部,大沙河南北貫通鎮區達10公里。大沙河是蘇北有名的一條古老河流,屬黃河故道的一部分。
大沙河畔屬于黃泛沖積平原,地勢高亢、地形平坦,沙性土壤疏松深厚。過去這里以種植果樹聞名,盛產優質蘋果和白酥梨,擁有江蘇省最大的連片果園,被譽為“蘇北果都”。
然而,近年來隨著國內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大沙河的蘋果賣不出好價格。而當地種植的傳統旱地作物小麥、玉米等,因沙地土壤肥力低,土地低洼經常積水,莊稼產量也比周邊要低。
2021年5月27日,“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亞夫科技服務豐縣華山工作站”正式揭牌,58歲的朱偉放下打拼幾十年的科研事業,放棄省城南京優越的生活條件,一頭扎進這個蘇北小鎮,專職為農民服務。
“人還是要做點事,雖然我已經到了快退休的年齡,但是到了基層感覺到自己還是能做點事的。老百姓不知道種什么好、怎么種好,但是我們知道,我們有義務將農科院的好品種、好技術帶給農民。”朱偉說道。
朱偉在江蘇省農科院從事了多年的小麥品種資源研究,又在種業公司和試驗基地積累了大量的農作物栽培經驗,但他下到基層依然絲毫不敢懈怠。
早在3月中旬,朱偉就已經來到華山鎮,并立即調研走訪,根據當地的土質、氣候和生產實際,尋找適合本地栽培的品種。僅僅過了幾個月,在朱偉的帶領推動下,鮮食甜糯玉米、優質甘薯、優質水稻等優質新品種在華山鎮播下了種、扎下了根。
4月份,朱偉幫助村民種植鮮食玉米,5月份又種植優質甘薯,6、7月份栽插“徐稻9號”水稻。玉米、甘薯收獲后,朱偉通過江蘇省農科院以及自己的人脈,幫著村民銷售。
“目前,我正在與幾個行政村的村支書一起探索電商銷售渠道,爭取把水稻的銷路再拓寬。”朱偉說,用江蘇省農科院的優質新品種和實用技術服務華山鎮農業生產,因地制宜調整種植業結構,實現農產品既優質高效生產,又符合市場需求,讓種植戶真正實現增收。
朱偉(左一)
科技服務“下沉”到田間地頭
眼下正值水稻灌漿,行走在江蘇省豐縣華山鎮的鄉間田野,藍天白云下,一望無垠的稻田里,挺拔的水稻隨著微風輕輕搖動,發出沙沙的聲響,預示著今年又將是一個大豐收。地頭上一塊寫著“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亞夫科技服務”字樣的綠色牌子格外醒目。
“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幫我們把舊莊體復墾地、荒灘地、河溝地都變成了稻田。稻穗飽滿,估計畝產都要過1200斤了!大沙河畔的沙土地奇跡般地獲得了水稻大豐收!”華山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張先志興奮地說。
2021年,在朱偉的指導下,華山鎮引進榮獲全省優質稻金獎的徐稻9號種子,在大沙河畔率先種植200畝水稻示范田,獲得水稻大豐收。今年,嘗到甜頭的村民開始大面積“旱改水”,這里的優質水稻種植面積已經擴大到1000畝。
張莊村在由于地勢低洼,一到雨季就變成一片“澤國”,不長莊稼只長草,每年下大雨,這里的田地都要淹上幾回。“有時候田里的積水能漫到人的胸部,這片地以前種的大豆、玉米,雨水過后,基本上只能剩下枯萎的秸稈。”村民楊會東說。
為了改變這一現象,在朱偉的指導下,村集體把低洼地帶的土地流轉過來統一打理,在這里栽種了早熟高產抗病強的“徐稻9號”。
自從這里成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亞夫科技服務”地塊后,朱偉不僅免費提供優質水稻種子,還三天兩頭來地里,對于怎樣查看苗情,什么時候該上水、施肥,他都跟著指導,可以說是手把手地教。
“朱站長是水稻專家。從育秧、插秧,一直到灌水、植保、施肥,朱站長幾乎每天都會來田里全程指導。有了專家指導,我們第一年種植水稻就有了底氣,有了主心骨。”王學軍說,自己以前也是村里的農業技術員,現在更要跟朱站長學習,爭取一年學會水稻種植技術。
朱偉告訴記者,這里的水稻是綠色種植,沒有使用除草劑,公司收購保底價為3.5元/斤,平均畝收入可望超過2000元。
朱偉(右二)
架起農民與產業的致富橋
每天,特派員朱偉開著一輛自己的二手汽車,輾轉在相距數十公里的四處“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亞夫科技服務”地塊間。
田間地頭泥濘的土路坑坑洼洼,汽車上甚至他自己身上經常濺滿了泥巴。“我是第一批亞夫科技特派員之一,組織上派我們下來,就是要我們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民交朋友。”朱偉笑著說,亞夫精神的宗旨就是要“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
朱偉說的“亞夫精神”來自于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江蘇丘陵地區鎮江農業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趙亞夫。
朱偉說,趙亞夫最讓他欽佩之處在于,他一輩子只干一件事——讓農民富起來。即使退休后也沒閑著,在鎮江最窮一個村子戴莊村,一駐就是幾十年,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助農民銷,實現農民富。
為更好地傳承趙亞夫的為農情懷和奉獻精神,2020年江蘇省農科院啟動了亞夫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建設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遴選亞夫科技特派員、實施亞夫科技服務項目。
在華山鎮,朱偉全年駐點時間超過240天,與鎮農技員長年一起工作,也和村干部、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他與村干部、群眾走訪和產業調研后發現,當地農戶在種植玉米、甘薯這類作物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和習慣,正好江蘇省農科院具有豐富的玉米和甘薯科技成果資源。在咨詢各方意見后,他決定帶領付廟村村民因地制宜發展鮮食玉米和鮮食甘薯產業。
2021年,他引種了10個優質鮮食甘薯和7個優質鮮食甜糯玉米新品種,經過試種篩選出了黃心烘烤和蒸煮兩用型甘薯蘇薯16、粉絲專用蘇薯28、白色甜糯鮮食玉米蘇科糯2008,這些新品種市場歡迎、適宜本地種植、農民接受度高。
“我覺著這樣的發展思路很好,有江蘇省農科院專家‘盯著’,玉米和甘薯都比老果樹掙錢。” 付廟村村民樊傳行說,今年家里種了4畝甘薯,也算探探路,如果效益高的話,明年再擴大種植面積。
今年,朱偉又組織專家開展生產技術全程指導,推動成立農民合作社,引進銷售商與農戶簽訂生產訂單,打造地方特色農產品,畝效益達到了3000元以上。同時,他還在籌劃鮮食玉米真空包裝及甘薯粉絲加工項目,把優質米種植擴大到1000畝,服務范圍也向周圍鄉鎮擴展。
“我身后有江蘇省農科院優質高效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做支撐,就一定能提高農產品品質,培育地方特色農業產業,帶領農民增收致富。”朱偉說道。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