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實習生 張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那只因誤入村民后院“喜提”GPS跟蹤器的青海黑鸛,此刻正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采日瑪鎮濕地“樂不思蜀”。
“監測不能停,今年黑鸛應該不會回來了,期待它明年回到故鄉。”8月10日,負責監測青海黑鸛的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同作向科技日報記者道出他和團隊的心愿。
312天了,從2021年9月30日至2022年8月8日,這只全國首只佩戴定位器的高原繁殖黑鸛,南北遷飛總里程4181公里,成功回傳位點7134個。
一路向南飛抵緬甸越冬,春暖花開時節再北遷回國,密密麻麻的位點圖正精密繪制出飛行路線。每日幾點幾分吃飯睡覺飛行,研究人員對跟蹤器傳回的信息了如指掌。
8月10日,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向公眾通報黑鸛遷飛最新情況。
張同作介紹,2021年9月末黑鸛放歸后向南飛離,途經西寧市、貴德縣、澤庫縣、河南縣、久治縣,10月2日飛抵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采日瑪鎮濕地。11月6日16時到達其越冬棲息地——緬甸實皆省因金賓附近。在越冬棲息地,黑鸛棲息了161天。
2022年4月16日,黑鸛由緬甸境內越冬棲息地開始向北繁殖地遷徙。4月28日17時跨越中緬國境線“返航”。云南到西藏、再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5月7日12時,研究團隊欣喜地發現黑鸛正飛回青海。
可萬萬沒想到,這只黑鸛在青海省境內“溜達”了5小時,悠然進入鄰省甘肅。
當日18時,黑鸛到達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阿萬倉鎮附近并棲息3日。5月10日黑鸛飛到采日瑪鎮濕地,截至目前,在該區域棲息近3個月。
這里,距離救助放歸地青海南門峽國家濕地公園直線距離365千米。
“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采日瑪鎮濕地也是救助黑鸛在南遷過程中主要棲息位點。同時這里也是我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遷徙停歇地和非繁殖群體夏季棲息地之一,猜測該區域可能是黑鸛非繁殖群體夏季主要棲息區域。”張同作表示。
貪玩的小家伙在鄰省停下棲息腳步不愿回家,此刻的它還不知,自己已有弟弟妹妹。
2021年至今,青海省林草局持續開展對黑鸛父母的監測工作。該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張毓介紹,黑鸛父母于2022年3月12日返回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原有巢穴交配產下3枚卵,經過一個多月孵化,成功孵化3只幼鳥,目前3只黑鸛幼鳥全部成活并跟隨親鳥練習飛行和出外覓食。
312天,除了飛行軌跡圖,亦有新發現。張同作說,黑鸛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遷徙路線并不相同,目前認為在我國山西、甘肅、青海繁殖的黑鸛會南遷經四川至云南越冬或者繼續往西南遷徙至緬甸和印度東部越冬。本次監測數據可以明顯看出,在青海繁殖的黑鸛南遷經四川至云南并繼續往西南遷徙至緬甸中南部內陸越冬,這只黑鸛南、北遷徙路線并不重合,與南遷路線相比,北遷路線整體向西北方向有所偏移。
張同作表示,接下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科研團隊將通過衛星定位跟蹤技術精準掌握黑鸛每年遷徙路線,揭示黑鸛遷徙時間、春秋季繁殖遷徙策略的差異、遷徙動態、集群越冬活動范圍及棲息地利用、環境因子變動與遷徙行為潛在關系,在此基礎之上深入研究黑鸛的遷徙規律、種群動態、生態習性、棲息地及停歇地選擇偏好等科學問題,為青海集群繁殖的黑鸛等瀕危物種重要棲息地及生物熱點區域的劃定、物種監測和保護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科技支撐,也為全國黑鸛等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管理貢獻青海方案、青海經驗。
(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供圖)
?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