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在浙江省青田縣舉辦。
勤勞智慧的青田人,面對著“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地理條件,創造了“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魚糧共存”的稻魚生態系統,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2005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被列為世界首批、中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資料圖)
“我們高度重視對先人農耕文化的延續,傳承古法育苗技藝,建立了農田種質資源保護點,確保了原種的純正和多樣性。同時也以創新引領傳承和保護,抓住了浙江省數字化改革契機,建立了‘農遺保’稻魚共生全產業鏈數字監管系統,植入了‘一桿農業眼’等監測設備,實現了稻魚共生環境精準質控,讓千年農遺綻放出新鮮的活力。”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縣委書記林霞說。
以發展之責深挖農遺價值。青田總結了稻魚養殖的技術規范標準,制定了種糧綜合直補和生態補貼等惠農政策,創新了產供銷一體化的稻魚米“五統一”機制。
“如今我們全縣稻魚共生的種植面積達到了5萬畝,占了大概1/4的水稻田。稻魚米的價值翻了兩番,每一畝價格超過了萬元。僅稻魚米這一項,農民畝均增收就超過了兩千元。我們創造了‘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青田模式’。”林霞說。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王宗明說,在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保護下,板凳龍、魚燈舞等一些傳統民俗民風文化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彰顯了浙江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標識,也讓“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的省域品牌更加鮮明。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具有重要歷史人文價值、對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有重要借鑒意義的傳統農業系統。聯合國糧農組織在2002年發起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倡議,今年是倡議提出20周年。
“中國是這項倡議的最早響應者、堅定支持者、成功實踐者、重要推動者和主要貢獻者,是其他國家目前還難以比擬的收獲者。”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表示。
5月20日,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認定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至此,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總數從15項增加至18項,居世界首位。
“聯合國糧農組織對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標準苛刻,我們一直在總量上保持領先,的確不容易。”隋鵬飛說,“2015年,我國出臺了全球第一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管理辦法》,系統地開展保護、摸清家底等工作,在全球我國是第一個。”
“中國對歷史文物的發掘保護獲得國際認可,水平居世界前列。我國在農耕文明的科學研究上,有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博物館等專業的團隊;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里,設有農耕文明的相關展廳展覽,專門展示農耕文明的工具器械等。我們還建立了完整的監測體系,不僅有日常監測,還有年度監測。不僅有第三方評估,還有反應性監測。通過多種方式,強化保護監測,用制度規范避免‘重申報、請保護’的現象發生。”隋鵬飛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