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景陽通 訊 員 李寶樂
“在包頭城市發展史上,如果說有什么產業能讓全國的精英匯聚于此并為之終身奮斗,稀土產業就是其中之一。”包頭稀土研究院金屬材料研究所所長劉玉寶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十多年前,劉玉寶來到包頭稀土研究院學習,在他看來,過去十年絕對算得上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資料圖片)
“當時我的導師張先恒找我談話,他說,包頭的稀土產業大有可為,你到那兒可以干一番事業!我就滿懷信心地來了。”劉玉寶說道。
“要想在先、做在前,默默堅守。”在劉玉寶眼里,2009年,包頭稀土產業科技創新還只能算一個沉睡中的“巨人”,前人留下了許多科研課題有待進一步探索。
“剛開始我進包頭稀土研究院,先從前輩的科研論文中尋找輕稀土的突破方向。那時候,每天早晨我們的伙食是一碗粥,兩三塊鹽水泡過的蘿卜,因為我們想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來做科研。”他回憶。
作為稀土鋼先驅,早在20世紀60年代,包鋼集團就開始嘗試相關研究。隨著稀土金屬分離、提純技術的不斷進步,加之國家對先進材料的高度重視,近年來,以包鋼集團為代表的企業、科研單位又掀起了一波新的稀土鋼研究熱潮。
在此背景下,劉玉寶找到了將心中理想變為現實的途徑。他開始研究如何在鋼中加入稀土,在新材料制備技術研發方面蓄力前行。
根據稀土元素化學性質活潑,易與氧、硫、氮等元素作用的特點,綜合考慮加入過程的各個因素,劉玉寶不斷嘗試,最終開發了適合稀土鋼工業生產用的稀土鐵合金產品及其制備技術。
“2017年12月1日,是我們研發成功的日子。”當清晨的第一縷微光照進實驗室和中試車間,同伴們勝利的歡呼聲讓劉玉寶印象深刻。
實驗室里的堅守、多少個深夜的煎熬……往事如電影畫面般一幀幀回放。
“執著、奮斗的精神沒有變,不能變。”劉玉寶說。
獨行快,眾行遠。作為包頭稀土研究院金屬材料研究所負責人,劉玉寶積極投身到中試生產現場,帶領團隊成員通過技術創新、工藝優化以及調整原材料等方式降低制造成本。高純稀土金屬鐿中試生產過程中通過加大裝料量、優化工藝、廢金屬回收等手段,使生產每公斤金屬的耗電量降低1—2度。
稀土之夢,問天之路。雖然劉玉寶和同事們研制的只是航天器許許多多部件中的一個,但是從冶煉、制粉到燒結再到最后的壓制成型,溫度系數的提高、精確度的實現……所有這些指標的背后都是一次次艱辛的努力和探索,都凝結著匠人精神。在劉玉寶眼中,個人成長的十幾年,也是包頭稀土行業壯大的十幾年。
乘著科技創新的東風,包頭稀土研究院金屬材料研究所一路高歌猛進,先后完成了20余項國家級、省部級項目,涉及有價資源綜合利用、稀土熔鹽電解、稀土合金制備、高純稀土金屬制備等研究領域。
劉玉寶堅信,從民用產品到汽車裝備,從船舶到航空航天,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包頭稀土人將引領著中國稀土材料產業不斷前行,用他們的智慧、心血與努力,助推中國稀土科技的發展。
關鍵詞: 稀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