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濱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王怡
“莫道農家無寶玉,遍地黃花是金針。”7月時節,黃花迎來了豐收季。放眼望去,田野里一片金燦燦。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當前已經進入采摘期,花農也將進入一年中最忙的時節。今年的‘致富花’一定能夠為農民帶來更大的收益。”站在黃花地頭,望著即將收獲的“致富花”,大同市云州區唐家堡村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旗感慨萬千,“隨著這10年來大同黃花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大同黃花不僅售價高了,銷量也越來越好了。”
黃花,又名忘憂草。大同市云州區是中國最大的黃花傳統產區,被譽為“黃花之鄉”。“大同黃花”更是山西省地理標志保護商標。
帶動農民增收的“致富花”
自明清時起,云州區就享有“黃花之鄉”的盛名。雖然聲名遠揚,但是2011年底,全區僅僅有2萬畝的黃花種植面積。不僅如此,那時云州區的所有黃花都由農民分散種植,缺乏規模化效應。
為解決黃花種植產業的困境,2012年春,云州區各主要領導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要“大面積種植黃花,全力發展特色產業”的發展戰略。
時間到了2013年,雖然每畝黃花平均毛收入最高可達1萬元之多,但市場行情的不穩定性因素仍然存在,使得村民們無法放下心來大面積種植黃花。
云州位置偏遠,種植條件不利,再加上經濟相對落后,黃花種植面臨了較大困難。塞上高寒,黃花一旦遭遇冰雹、寒流等自然災害,就會損失慘重;塞上干旱,黃花喜水,在旱地種植產量低,收益少;采摘黃花需要大量人力,勞動力成本高;長期保持個體經營的狀態,銷售路徑也成為盤桓在村民們心頭的問題……
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條件下,2013年,云州區各職能部門為了推動黃花產業發展,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涉農、幫農政策,包括農民每種植一畝黃花,政府補貼500元黃花苗錢;區農村信用聯社以優厚條件為黃花種植大戶提供貸款等。
云州區人民保險公司還開設了黃花種植戶保險。農民只需交200元的保險金就可參險,剩余的100元由政府代付。一旦發生了自然災害,購置了保險的農民就可獲理賠5000元。
該區的氣象臺專門為農戶設置了兩個黃花氣象站,以便及時預報病蟲害和惡劣天氣。當地政府還扶持了13家黃花加工銷售的龍頭企業,旨在解決黃花晾曬和銷售的難題。
2015年,云州區黃花產業成為精準脫貧的主導產業。2017年,該區實現了貧困人口人均一畝黃花,僅此一項就可促成穩步脫貧。黃花真正成了該區的“致富花”。
科技+品牌打造產業優勢
黃花產業的發展,有力地帶動著當地農民的穩定就業。同時,該產業的發展也使得越來越多在外的年輕人看到了希望,紛紛回鄉創業。
對此,楊旗深有感觸:“拿下榆澗村來說,這里回村發展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了。年輕人思想觀念超前、腦筋活、點子多,收購、銷售黃花的形式多樣,特別是他們能從網上聯系銷售渠道。從事黃花產業的年輕人,有些甚至已經在市里買了樓房。”
三利農產品公司黃花車間負責人龐爾舜是個“95后”。利用自己熟悉網絡的優勢,他在電商平臺上銷售黃花和農產品。他還與許多農民、合作社、種植大戶簽訂了收購合同,保證他們種植的黃花都能賣出去。
“要深度挖掘產品特色,做出區域有影響力的品牌。沒有特色就沒有差異化,就沒有比較優勢,更沒有市場。”大同市委負責人表示。大同市委、市政府近年來把大同黃花品牌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成立了大同黃花協會和大同黃花產業聯盟,以“品牌化、電商化、數字化”為支撐,圍繞黃花產業進行多元化布局,線上線下雙管齊下,強化市場營銷,打造優質品牌。
按照“市場運作、產業帶動、科技支撐、人才保障”的發展模式,大同市委、市政府深化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圍繞大同黃花產業發展,開展協同創新研究,為大同黃花產業發展提供全產業鏈、全方位的技術支撐。同時,大同市依托大同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強化關鍵技術攻關,重點研發黃花殺青、貯藏工藝改進,速凍保鮮,提取物藥用等技術。在政策、人才、技術、資本、市場等方面,大同市開展了黃花科技產業全鏈條合作,以進一步提升黃花產業科技含量。目前大同已開發出菜品、飲品、食品、功能產品、化妝品五大系列的100余種黃花產品。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小小的一朵朵黃花,在大同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將越開越艷。黃花,不僅是當地鄉親們的“致富花”,更是鄉村發展的“振興花”。
關鍵詞: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