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俞慧友
4月25日,記者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該醫院胰腺外科黃耿文教授團隊歷經多年臨床觀察和分析,在國際消化病學期刊《消化與肝臟疾病》上發表論文,詳細闡述了一種罕見、致命性胰腺炎的“奪命規律”。
20世紀70年代,國外有學者描述了一種罕見且致命的胰腺炎,這種胰腺炎在影像學檢查時可發現壞死胰腺組織中有氣體存在,因此被稱為“氣腫型胰腺炎”。零星的病例報道顯示,這一疾病起病急驟,病程兇險。部分病例甚至來不及送醫便死亡,尸體解剖中發現胰腺壞死嚴重,內含大量氣體。因此,氣腫型胰腺炎也被臨床專家戲稱“會生氣”的胰腺炎。
不過,因為該病種的罕見性,截至目前,臨床上一直缺乏具有說服力的研究報道。面對這一難題,專家們只有不斷積累經驗和數據來開展研究。“這個臨床研究過程很艱難。一方面,因為發病率低,罕見,所以病例累積是長期而艱苦的過程。”黃耿文說。
團隊基于十余年的臨床觀察和實踐治療,構建了一個包含300余例感染型胰腺壞死的前瞻性隊列和一個包含6000余例急性胰腺炎的回顧性隊列,對急性胰腺炎領域這一罕見病的“致命規律”進行了翔實的數據研究。
在仔細分析了所收治氣腫型胰腺炎患者的特點和病程規律后,研究團隊發現,該病起病兩周內器官出現氣體的患者,即便醫生積極救治,也無力回天。而起病兩周后才“生氣”的胰腺炎,預后和臨床結局相對溫和很多。因此,團隊開創性提出了以“氣體出現時間”為依據的分類方法,將起病兩周內出現氣體的這類胰腺炎命名為“早發氣腫型胰腺炎”,這是真正的奪命“惡魔”。同時,研究還發現,“會生氣”的胰腺炎愛挑老年人或糖尿病等機體抵抗力較差的患者作為“受體”。這意味著,發現“早發氣腫型胰腺炎”患者,醫療人員要及早干預和治療。
關鍵詞: 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