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陳艷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恒星物理組近期與丹麥奧胡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合作,在小質量恒星對流核超射研究方面獲進展。研究發現,對流核超射混合的擴散系數衰減因子與恒星質量相關。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天文學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
云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望遠鏡 云南天文臺供圖
云南天文臺李焱研究員介紹,在恒星內部浮力方向與運動方向一致的地方會產生湍流運動,使恒星內部發生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通常可以用經典對流模型模擬這種湍流運動,但湍流物質不會剛好停在對流核邊界,由于慣性,它們會超出對流核邊界,這就形成對流超射問題。
恒星的對流核超射能增加核反應燃料,顯著增加恒星壽命并造成恒星演化的不確定性,但目前對流核超射的研究還遠遠不充分。一般認為,太陽質量附近的恒星沒有對流核。然而,由于初始氦3的核聚變,在零年齡主序附近會產生一個短暫的對流核。增強對流超射會延長這個對流核的壽命并增大其范圍。如果強度足夠大,太陽內部的對流核甚至可以一直存在到現在。對于類太陽恒星,對流核存在與否及其大小會影響其振動的大小頻率間隔比。
由張錢生、約根·克里斯滕森·達爾斯加德和李焱等人合作完成的此項研究,詳細計算了不同超射強度下的太陽模型,與觀測對比太陽模型的日震學數據和中微子流量,可以確定當前的太陽沒有對流核,因而對超射強度做出了可靠的限制。此外,他們還利用一批開普勒類太陽恒星的星震學數據,計算其理論模型,把模型的大小頻率間隔比與觀測對比,對小質量恒星的超射強度做出了限制。結果發現,質量越大的類太陽恒星,其對流超射擴散系數衰減越慢,超射混合越強。
關鍵詞: 類太陽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