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何亮 實習記者 孫明源
16日上午,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平安返回地面,返回艙直立落地,堪稱完美。這樣的落地姿態在中國載人航天歷程中并不多見,至今神舟飛天13次,只有神舟六號和神舟十三號實現了直立落地。
航天員親自操刀的關鍵一“砍”
在現場采訪中,技術人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能否直立落地,需要航天員親自操刀,關鍵時刻“砍”斷降落傘的繩索,砍好了就能直立,差一點就會傾斜,或者會被降落傘拽倒。
因為少見,規整落地的神十三返回艙讓人眼前一亮,同時不少民眾也疑問,處于返回艙里的宇航員將如何出艙呢?
“其實,直立著陸是最理想的著陸狀態,這樣航天員受到的沖擊最小。”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返回艙的垂直高度達到2.5米,水平著陸的好處是航天員自主出艙比較方便,垂直著陸需要營救隊員使用專門的出艙輔助設備。直播畫面中出現的“滑梯”就是專用于直立著陸的設備。
返回艙不黑或許與燒蝕新材料和返回路徑相關
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與空氣發生劇烈摩擦,艙體表面局部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為了確保艙內溫度依然舒適,科研人員在艙體表面設計了防熱涂層,敷設有一層燒蝕材料,當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燒蝕材料升華脫落,帶走大量熱量。
龐之浩表示,神十三返回艙在著陸后,艙體并不像此前載人航天任務返回艙那么黑,很可能是燒蝕材料有了改進,“返回艙的灼燒或許與這些新材料有關。”同時,為了保障航天員在太空長達半年的駐留時間,新材料的使用會使神十三在防輻射、防止熱量散失上有所提升。
此外,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首次實施快速返回,將返回所需時間由以往的11個飛行圈次壓縮至5個飛行圈次。龐之浩表示,返回艙的燃燒與神舟十三的路徑選擇也有關。在整個返回過程中,返回艙下降速度越快,產生的溫度越高,如果讓它有一定的升力返回,既能讓航天員減輕過載感受,也能降低返回艙的溫度。
“出差”半年意味著更長恢復期
太空出差6個月,神十三乘組的三位航天員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新的太空駐留時間紀錄。
他們在太空承受的輻射遠高于地球,駐留時間越長輻射量越大,面臨的風險包括輻射引起的疾病、中樞神經系統變化等。而且,長時間處于封閉、太空微重或失重環境也會給人體帶來影響。
神十二乘組在太空“出差”的時間是三個月,返回地球后,投入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訓練中需要恢復大約半年時間。龐之浩表示,神十三乘組執行了半年的任務,意味著更長恢復期。
在航天員落地后,做好各種保護措施非常重要。航天員身體狀態的恢復需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狀態和恢復過程要長期跟蹤,按照神十二的經驗,整個的、動態的跟蹤、維護和觀察工作至少需要一年。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