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王舟
在江蘇蘇南,土地寸金寸土,農業如何走向優質高產高效?
4月15日,記者來到宜興市楊巷鎮看到,宜興市金裕穗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員工正在加緊智能工廠化育秧準備工作。
“今年,我們要推進暗化室育秧功能的完善升級、秧田灌水物聯網噴淋設施的更新提升、育秧田塊道路功能的優化改善工作。”宜興市金裕穗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曹國群說。
楊巷鎮是個農業大鎮,也是蘇南優質水稻示范種植基地。近年來,通過“技術+資本”的嫁接,全鎮建成高標準優質水稻8000畝,被譽為“味稻小鎮”,打造出“楊巷大米”品牌。
在楊巷鎮政府相關領導看來,蘇南糧食生產正面臨著土地資源、生態環境、農業用工等諸多挑戰,必須轉觀念、變方式,既要加快品種選育,也要應用先進裝備,加快良種良法配套,實現農機農藝融合發展。
用我國農機專家、揚州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張瑞宏教授的話來說,“優良品種是農業增產的內在因素,是糧食生產上的重要基礎。但僅有良種,而沒有配套的優良高產栽培成套裝備技術,也不能充分挖掘良種的增產增收潛力。這是解決糧食生產低產低效或高產低質的關鍵問題。”
育秧是水稻生產的重要環節,主要有稻田育秧、場地育秧、大棚育秧、工廠化育秧,壯秧短桿粗、根系發達、沒有病斑、生長整齊。因此,壯秧培育是水稻高產栽培的關鍵技術。
“我們要從育秧盤的備土、曬土、軋土,到水泥硬質育秧場地的清理、平整、圍護,再到育秧田塊的開溝做壟、碎土壓實、床土準備、稻種篩選,每個環節都要嚴格把關,確保不出問題。”曹國群說。
曹國群介紹,去年,金裕穗農業公司在市鎮多方支持下,首次成功建起“南粳46”優質水稻的標準化育秧場,較好地解決了種子來源和育種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但在育秧技術和管理上,還有改造提升的空間。
“今年,我們著力在這方面進行突破。2月起,就聘請省農科院專家,開展關鍵技術培訓,改造提升水稻標準化育秧場等,將為10000多畝大田提供‘南粳46’優質水稻秧苗的育秧能力,推動上游延伸楊巷優質稻米產業鏈,促進農戶種糧增收。”曹國群說。
“當前,我們正在組織完善提升‘工廠化多層育秧’技術。”江蘇耕耘農機服務專業合作聯社負責人季春平說,“采用此技術,12畝大棚培育的秧苗,可以保障9600畝大田的秧苗需求。”
季春平介紹,以往大田育秧需要18—20天,其中在揭去秧苗上覆蓋的無紡布后的12天內,平均需用3次藥。而“工廠化多層育秧”因為在大棚里,病蟲害少,只要移栽前預防性施用一次移栽藥就可以了,直接省了兩次藥的費用。
“這些秧苗因為在大棚實現了精細化管理,秧苗粗壯整齊質量好,無疑為增產增收創造了前提條件。”季春平說。
如今,宜興市有一批像金裕穗農業公司運用新技術、新渠道來培育優質秧苗的農業綜合服務體,有效解決了育秧技術和優質種子來源問題,節省了種糧成本開支,為全市夏種和秋糧增產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
宜興市農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市有水稻面積35萬畝左右。其中,南粳系列高產田塊,畝產可以達到1300斤以上。
(宜興市委宣傳部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