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李韻熙
陶繼東攝
將肥厚梗阻的心肌組織精準切除,不用開胸、心臟也不停跳,也不用輸血。4月13日,記者從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獲悉,一項由該院心外科醫生自主研發的微創心肌旋切系統,被用于臨床治療心肌病。
“安全、有效、微創,風險低,術后恢復極快。”該系統研發者、同濟醫院心外科主任魏翔教授說。這套全新微創心肌旋切系統包含心肌旋切術式和臨床器械,均為全球首創,先后獲得國際PCT、國家發明專利在內的12項專利,相關研究結果也發表了SCI論文,未來有望逐步在臨床推廣。
重度心肌病患者手術不開胸、不停跳、零輸血
據介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是一種遺傳性心臟病,以室間隔明顯增厚為主要特點,是青少年及運動員猝死的主要原因。
根據發病率推算,全國有200多萬人患有該種疾病,而每年接受手術的患者不足600例。大多數患者對開胸體外循環手術望而卻步,選擇服用藥物保守治療,但藥物僅能暫時緩解癥狀,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梗阻”。
有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35歲的小李成為第一批試用該療法的患者,目前已順利出院。
據介紹,小李的心肌最厚處達26毫米,是正常人的三倍,稍微一運動就胸悶氣短。
輾轉多家醫院,均被告知需要開胸手術,因小李體重指數高達32.3,屬于重度肥胖,術后將面臨胸骨愈合困難、肺功能恢復慢等重重挑戰。小李一家人遲遲下不了決心。
今年2月,小李在門診看病遇到魏翔。檢查發現,小李的左心室和主動脈壓力差高達60mmHg,必須盡快手術,否則極易出現暈厥、猝死。得知可以通過微創為心臟“減肥”,小李和家人決定立即手術。
術前,醫生通過三維重建技術“復刻”了小李的心臟,為其制定個性化、精準化手術路徑。
3月中旬,魏翔教授主刀、李睿醫生輔助,為小李進行了經心尖微創室間隔心肌切除術。術中,先在小李左前胸開一個4厘米的小孔,然后插入微創心肌旋切系統,在食道超聲引導下將器械固定到肥厚的心肌組織附近,負壓吸附穩定心臟組織,最后轉動高鋒利的圓刃口精準旋切,實現不開胸、不停跳、零輸血。術后即刻,小李左室流出道處流速降至1m/s,狹窄處壓差消失,成功解除梗阻。
“為新技術點贊!感謝您讓我免于開胸。”一周后,小李順利康復出院,言語間不停地感謝魏翔團隊,沒想到心臟術后第一天就能活動自如。
陶繼東攝
全新微創心肌旋切系統誕生
深入研究傳統開胸手術創傷大、手術視野局限、風險大、恢復慢等不足后,魏翔反復思考,能否在不開胸和心臟不停跳的狀態下進入心臟內部,在流動的血液中切除增厚的心肌組織?
早在2018年,受削皮刀和活檢鉗的靈感觸動,魏翔想到一種全新的手術術式和器械來達到手術目標,他立即將心中所想繪成了草圖,經過不斷完善,一套原創的手術術式和器械逐步有了雛形。
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未發現類似手術方式和器械,魏翔團隊隨即將該設計申請發明專利,并在醫院和相關機構的協助下,讓該創意成功加工成真實的器械。
隨后,經過數次工藝改進、技術攻關、離體豬心模擬,以及實驗豬體內實驗測試,不斷根據具體手術需求完善器械設計,歷經3年研發、7次原理樣機迭代后,形成最終版定型樣機。
2019年8月,這套包含了全新的手術術式和器械的微創心肌旋切系統獲得科技部“數字診療專項研發項目”支持。
夢想逐步成為現實。12例豬體內實驗充分驗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臨床試驗倫理獲批后,魏翔團隊完成了全球首例經心尖微創室間隔心肌切除手術。
“當時看到首例病人術后1小時即可清醒拔管,和家屬正常交流,我感到無比振奮。”想到可能讓更多心肌病患者得到救治,魏翔激動不已。
魏翔介紹,對于有明顯活動后胸悶、氣短、胸痛,特別是有暈厥史及肥厚型心肌病家族史的人,應盡早去醫院檢查以排除是否患有肥厚型心肌病。
他說,對于已經確診的患者,在使用藥物后仍無法控制癥狀,應盡早接受室間隔削減術治療,防止病情惡化乃至猝死的發生。對害怕常規開胸、心臟停跳、體外循環輔助手術的患者,以及因年老體弱無法耐受體外循環手術者,可以考慮進行經心尖微創室間隔心肌切除術。
關鍵詞: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