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鐘佳宜
米飯香不香,好不好吃,拼的是水稻品質。4月11日,記者從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水稻研究所的周少川團隊,用40余年時間研究、探索、推廣,大規模推進了我國常規稻和雜交稻優質化進程。2019-2021年,其所培育的水稻在國內大型種業等種子生產、批發與零售全鏈條累計新增利潤 13.68億元,農民年度增收效益平均超20億元。
20世紀90年代,周少川團隊提出水稻核心種質育種理論,依據其中理想基因系統與突破性大品種對應假說和核心種質雜種優勢利用設想,培育了黃華占等三套核心種質材料體系89個品種(恢復系),創制了常規稻恢復系兼用型豐八占衍生新品種(恢復系)五山絲苗(R534)、五山油占(華占)、黃粵絲苗(R1377)等。
“從糧店能夠買到的大米外觀品相差,吃起來粗澀,和現在的米飯口感有著非常大的差距。”周少川回憶起20世紀80年代的稻米育種時提到。如何同時提升產量和品質水平是當時優質稻育種亟須解決的問題。他的思路是運用廣東豐富的優質稻種質資源并引進國外優異種質對現有品種進行改良。之后,周少川團隊的優質稻品種選育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基本每3-5年就實現重大進展。
“豐八占是廣東首個在外觀品質、碾米品質、蒸煮品質、食味品質四個重要指標均達到優質,且在生產上表現出高抗病能力,達到畝產400公斤水平(兩年平均390公斤)。”周少川說,“豐八占實現了廣東優質稻與發達國家優質稻接軌。”
值得一提的是,周少川團隊應用豐八占育成的豐絲占、五豐占2號、豐華占三大系列衍生品種(組合)后來成為南方秈稻重要的優質稻品種(組合)群。2020年廣東省育成水稻品種34個,其中32個為豐八占衍生品種,占94.1%。迄今我國豐八占衍生新品種323個、新組合1002個,累計推廣面積近3.5億畝。豐八占中間材料與五豐占2號構建的華占至今仍是我國雜交稻配組最多,影響廣泛的優質高產抗逆恢復系。
黃華占是我國首個晚秈稻期貨基準交割品參照品種。這是周少川團隊依據水稻核心種質育種理論,應用5級核心種質豐華占和中間材料黃新占于2005年雜交育成常規稻品種。
黃華占具有優質高產、抗逆、適應性廣的特點,比常規稻對照平均增產12.99%,比雜交稻對照平均增產 5.41%。黃華占不僅適合人工插秧模式,而且在機插秧、直播稻、再生稻、雙水稻和華南地區“菜稻菜”等輕簡栽培模式中得到廣泛應用。
目前黃華占已在我國11個省份準入并大規模應用,在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和莫桑比克實現大面積產業化。
首個“廣東絲苗米”品種——美香占2號也是出自周少川團隊。自2015年起,美香占2號雄踞廣東省水稻品種推廣面積首位,2018年起推廣面積列我國常規秈稻第五位、全國優良食味品質鑒評秈稻金獎品種推廣面積第一位,獲得2020年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美香占2號已在華南稻區、江西、湖南、云南、四川和陜西等省大面積應用,并成為廣東省20多個農業現代園區的主要品種。迄今南方稻區美香占2號累計種植面積2076萬畝,農民增收32億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