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2021年以來,珠江流域降雨持續偏少、江河來水持續偏枯,部分骨干水庫蓄水嚴重不足,廣東、福建、廣西等地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旱情,特別是廣東東部東江和韓江流域遭遇60年來最嚴重的旱情。”3月28日,在水利部珠江流域抗旱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副部長劉偉平說。
在人們印象中,珠江流域屬于豐水地區,為什么也會出現干旱災害,南方干旱和北方有什么不同?此次旱情暴露出哪些問題,該如何補齊短板呢?
圖為發布會現場。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攝
旱上加咸 珠江流域干旱并不鮮見
“珠江流域地處我國南方,水資源相對比較豐沛,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這期間如果遇到異常天氣氣候,降雨明顯偏少就會出現干旱,如1963年、1989年、2009年都發生過嚴重的干旱。”水利部信息中心劉志雨說。
劉志雨表示,珠江流域汛期降雨主要是鋒面雨和臺風雨。2019年以來,受雙“拉尼娜”事件影響,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大、偏強、偏西,登陸或影響的臺風偏少、偏弱,珠江流域水汽條件差,長時間高溫少雨,臺風降雨也較弱,導致淡水資源補充不足,引發了此次嚴重干旱。
南方干旱與北方干旱相比,主要有三個不同:一是發生季節不同,南方如珠江流域多為伏旱和伏秋連旱,北方如華北地區多為春旱和春夏連旱;二是持續時間不同,南方干旱往往是汛期降雨少引發的,南方汛期比北方長,干旱一旦發生,持續時間要比北方久;三是影響范圍不同,南方干旱影響農業生產的同時,對工業、服務業和生活供水影響的程度往往更大。
“此次旱情的主要特點之一是‘旱上加咸’。”劉志雨說,珠江口咸潮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水的咸度上,按照國家標準,如果水的含氯度超過250毫克每升就不宜飲用。粵港澳大灣區,特別是香港、澳門,本地水源有限,主要依賴東江和西江。澳門、珠海、東莞、廣州等地主要依賴河口區河道取水。當珠江口發生“旱上加咸”時,河口區河道取水口被咸水覆蓋,導致難以取到淡水或者取淡幾率急劇下降,直接影響到城鄉居民生活供水的安全。
精細調度 算好節水賬
“總結此次抗旱經驗,統籌流域調度是關鍵。以流域為單元,區分不同城市的特點、不同行業的需求,一市一策,分類應對。”廣東省水利廳廳長王立新說。
王立新解釋,如在東江流域,深圳85%以上供水是從東江遠距離調水,必須多調水蓄水。在河口區的廣州東部以及東莞,主要是研究如何壓咸潮問題,依據天文大潮規律,按照小時調度,調整東江三大水庫的出庫流量,精準精細調度壓咸。去年到現在15個月,東江流域調度補水約60億立方米,比正常年份減少約72億立方米;去冬今春壓咸調度補水約11億立方米,較正常年份減少約7億立方米。
“通過精細化調度,用盡可能少的水,既保證了下游城市供水,又防止了水庫棄水。”王立新說。
劉偉平表示,此次抗旱保供水工作成效顯著,但干旱應對過程中也暴露出珠江流域在防御旱災方面還存在明顯的短板和不足。最突出的問題集中體現在流域水工程體系不完善、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不高等。
“洪水一條線,干旱一大片。”劉偉平說,珠江流域雖然是豐水地區,但同樣也存在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問題,也會受到干旱的影響,僅靠當地水資源往往很難解決供水安全保障問題,要全面提高流域區域水資源配置能力。
同時,要加快推進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環北部灣水資源配置工程、閩西南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加快形成流域、區域水資源配置的主骨架和大動脈。
劉偉平介紹,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2019年5月已開工建設,任務是從西江水系向珠三角東部地區引水,年均供水量17.9億立方米。工程建成后,通過聯合調度可實現西江、北江、東江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有效提高深圳、東莞、廣州南沙區供水安全和應急備用保障能力。“到那時,深圳、東莞一線供水安全就沒有現在這么大的壓力。同時,還可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提供應急備用水源。”劉偉平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