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廖艷
3月28日,“3·21”東航飛行事故國家應急處置指揮部舉行第九場新聞發布會。
桂林理工大學教授呂玉增介紹,“3·21”東航飛行事故發生后,根據指揮部的部署,自治區交通運輸廳、自然資源廳組織有關單位抽調地質、遙感、地球物理、地質災害監測等四個專業50余名精干力量成立聯合技術組,從三個方面為救援工作提供技術支撐:
一是對事故發生地的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質和水文條件進行深入調查分析,利用無人機對事故區域開展航空攝影,進行全自動數據處理,對比分析事故發生前后墜落區的遙感影像,快速圈定飛機墜落的影響區域,并為開展核心區的探測和邊坡安全監測提供基礎資料。
二是開展核心區的地下探測,重點分析了飛機撞擊對底盤和巖土層的結構破壞,掩埋的飛機殘骸探測等問題,結合地形地質條件形成探測方案,對核心區進行快速的深部掃描,了解核心區地下的異常分布情況。
3月23日,組織地球物理探測儀器設備進入飛機墜落核心區進行探測,使用探地雷達、電磁聲等測定飛機撞擊對淺部巖土層破壞以及飛機殘骸的分布情況。于24日完成數據處理,基本掌握了飛機殘骸在地下的大致分布和深度,為研究制定核心區域開挖方案,開展搜尋工作提供支持。
三是防范次生災害,飛機墜落區兩側存在高陡坡,山體斜坡受客機墜落沖撞和搜尋開挖等影響,部分表層巖土結構變松散,斜坡穩定性變差,在降雨等因素的影響下,可能出現崩塌、滑坡災害,已對事故斜坡安裝專業監測設備,實時監測斜坡的動態變化,及時預警避讓,保護救援人員的安全。
關鍵詞: 飛行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