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1月29日下午,科技日報記者來到位于河南省原陽縣黃河邊的河南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看望一個老朋友。他叫張收良,今年55歲,是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花類藥材崗位科學家團隊的科研助理。再過兩天就是虎年春節了,這是他即將在黃河邊的這個科研基地一個人度過的第14個春節。
“一個人在這里,寂寞不寂寞?”“習慣了。搞科研就是這個樣子。與這些花啊,草啊,藥材啊,在一起,感覺它們蓬勃生長的樣子,也很熱鬧啊!別看它們現在深藏地下,春天的時候,一下子就從地下竄出來,開花、結果……”張收良順手扒開一株油用芍藥,繼續說:“你看,這胚芽多飽滿,三四個,過了年,把它們分開移栽了,一棵就可以變成三四棵了。”
國家中藥材產業技術體系花類藥材崗位科學家團隊,依托于河南省農科院藥用植物研究室。在崗位科學家梁慧珍研究員帶領下,主要從事紅花、菊花、金銀花等花類藥材、河南道地中藥材和藥食同源豆類的種質資源收集與評價、鑒定與創制、遺傳育種與栽培生理、藥用化學成分生物合成的分子機制及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自2009年基地建立至今,這個只有9個人的團隊,已經選育國審、省審新品種27個,獲植物新品種權6項,新品種新技術累計推廣近萬畝,集成創新了紅花雜交育種、小孢子培養、菊花組培技術、金銀花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多項技術。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