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星 科技日報記者 張 強
春節前夕,深山腹地,戰車轟鳴,火箭軍某旅一場發射演練激戰正酣。令人驚訝的是,這次演練幾乎成了該旅群眾性創新活動的集中展示——氣象數據自動處理軟件、技術陣地數據判讀軟件、發射車占領陣地燈帶輔助法……一批官兵自主研發、有效提高訓練和作戰效能的小發明小創造,成為提升該旅戰斗力的“倍增器”。
事情要從幾個月前的一次演練說起。
那次演練中,某發射營十連派出啟封陣地的先遣分隊“遇襲”而喪失戰斗力。千鈞一發之際,該營九連官兵主動請纓,要求派出先遣分隊接替十連完成陣地啟封任務。
面對“敵特”襲擾、衛星臨空等接連特情,在只剩一半時間的情況下,作為預備隊的九連派出的先遣分隊沉著應對,有效處置,并最終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功啟封陣地。
“除去車輛機動和導彈發射準備的時間,啟封陣地時間非常有限,你們是如何做到的?”復盤會上,面對導調組人員的提問,負責指揮分隊行動的九連連長潘治宇揭曉了答案。
原來,這都歸功于該連探索形成的“陣地快速啟封法”。利用這種方法,無須“全域清障”就可快速完成滿足發射需要的陣地啟封,不僅大幅縮減陣地啟封時間,也使完成發射后的陣地偽裝變得更為快捷。
聽完潘治宇的介紹,十連連長馮志浩顯得既高興又難受。高興的是發射演練在新戰法下取得圓滿成功,難受的是曾經被他們驗證并丟棄的戰法,竟成了此次演練反敗為勝的關鍵。
在那次演練的一個月前,十連發射號手、四級軍士長金猛突然找到連長馮志浩,提出快速完成陣地啟封、縮短發射準備時間的構想。但由于在幾次驗證過程中出現“險情”,他們只得將新戰法擱淺。
但令馮志浩沒想到的是,在一次連隊戰法經驗介紹中,這一失敗案例竟引起了潘治宇所在連官兵的極大興趣,為此他們還專門成立了攻關小組,由幾名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骨干帶頭研究。經過數十次的反復摸索和演練,這一戰法最終被該連官兵成功探索了出來。
復盤會上,“陣地快速啟封法”自然成了焦點。大家除了稱贊戰法的巧妙和實用,對戰法背后的深層次問題也提出不少真知灼見。這讓該旅領導不禁反思:官兵們研究出的簡單實用的創新戰法,緣何得不到廣泛應用?還有沒有其他類似的創新被埋沒?
討論中,該旅領導深刻認識到,基層官兵身處軍事斗爭準備最前沿、戰斗力建設鏈條最末端,對裝備性能、組訓方式和戰場需求了解最透徹,對裝備操作改進空間、訓練存在的短板弱項等問題最清楚也最有發言權。
“只有鼓勵創新、大膽求變,才能推動戰斗力不斷躍升。”該旅相關負責人說。
為此,他們在推廣“陣地快速啟封法”、通報表揚參與戰法改進官兵的同時,在全旅積極開展“三小”革新活動,出臺制度規定,鼓勵基層官兵提出創新意見建議,并由技術室進行可行性論證與一對一幫扶;集思廣益,建起集機械加工、編程設計、電路制作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科研革新室,指派技術室工程師常態值班,為基層官兵創新創造提供硬件支持與技術指導。
系列舉措大大激發了官兵創新創造熱情。短短數月,一批源自官兵的小發明小創造,便如雨后春筍般應用在訓練演練中。
“面對基層創新‘富礦’,各級帶兵人要充分尊重官兵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地位,不斷提高官兵科技素養,激勵官兵立足本職崗位創新創造,讓科技創新在基層蔚然成風,為打贏插上騰飛之翼。”該旅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