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三江源的五大圈層具有重要的固碳能力,其固碳能力評估研究可為抑制二氧化碳上升及全球氣候變暖提供環境變化的機理。保護和恢復三江源濕地對抑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上升和全球變暖具有重要意義。”近日,青海省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永在青海省政協第十二屆五次會議上為“雙碳”建言。
張永介紹,三江源地處青藏高原腹心區,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主要畜產品供給地。濕地面積達814.36萬公頃,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生態調節區之一。這一地區濕地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隨著植物根、莖、葉和果實的枯落堆積在微生物活動相對較弱的濕地中,形成了動植物殘存體和水所構成的泥炭。泥炭中大量含有未被分解的有機物質,因此起著固碳作用。
“在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三江源水文變化、河勢演變、泥沙遷移、荒漠化、濕地植被退化對沼澤濕地系統保水固碳能力產生了威脅。氣候條件惡劣、監測數據缺乏等原因,導致三江源地區沼澤濕地數量、濕地系統碳儲量估算與固碳潛力評估研究幾乎處于空白,對充分發揮源區沼澤濕地生態系統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帶來了制約。”張永坦言。
張永認為,應開展三江源濕地資源本底調查與動態變化分析,形成長時間序列的濕地多維本底數據集,為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政策制定方案提供本底數據支撐,構建集成衛星遙感、地面監測、物聯網傳輸、模型模擬的三江源濕地碳通量立體監測體系。
張永還建議,將濕地生態系統碳通量重要研究成果推廣利用到青海省三江源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溫室氣體減排與碳交易等具體實踐中,制定與國際國內碳交易市場無縫對接的溫室氣體減排清單,為三江源濕地研究成果參與碳交易市場率先實現“雙碳”國家戰略目標提供科技支撐和決策依據。
此外,他還認為,河流沼澤濕地生態系統對全球碳水循環變化具有重要影響,三江源地區擁有獨具特色的河流沼澤生態系統,具有較強的固碳潛力,通過實地科學考察獲取原始觀測數據,研究濕地固碳能力,可助力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