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GDP達到8.3萬億,比上年增長8.3%,好于全國0.2個百分點。”1月23日,在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七次會議上,山東省省長周乃翔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上述數據引人注目。
在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下,山東在一年時間里,GDP增加了一萬億,幾乎是過去三年的增量總和。取得這一成績不易,背后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落實與新舊動能轉換提速增效的結果。
山東是經濟大省,也是科技大省。科技在經濟主戰場的重要作用無與倫比。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科技創新的力量也作了重點闡述。
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之后,山東用四個“一批”強化科技創新
記者注意到,周乃翔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創新動力顯著增強”的一系列代表性案例。
該報告指出: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取得時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統、磁懸浮離心鼓風機等一批標志性成果,3個一類創新藥獲批上市,VLP新冠疫苗中試進展順利,世界首座四代技術高溫氣冷堆核電機組并網發電。
山東省自主設計、研發、制造的國內首臺智能雪蠟車交付國家隊;國家示范鹽穴壓縮空氣儲能調峰電站投運;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4.8件,增長19.8%。
去年以來,山東創新平臺建設提速,國家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端智能化家電創新中心落戶,全國唯一智能制造國家工業設計研究院獲批,2項大科學裝置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新增19家國家工業設計中心;山東“1313”實驗室體系不斷健全,建設6家省實驗室,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發展到31家。
此外,山東的創新主體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2.8萬家,新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1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39個,居全國前列;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達到111位。
“兩個8.3”之后,山東謀求再突破。
在談到2022年的重點工作時,周乃翔指出要圍繞“十二個著力”重點任務,扎實做好十個方面工作。首當其沖便是“堅定不移力保經濟平穩增長”,為此,政府工作報告建議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GDP增長5.5%以上。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山東可以使用的手段不少,但“堅定不移強化科技創新”是關鍵因素,這也成為該省扎實做好十個方面工作中的第二大板塊。
科技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堅定不移強化科技創新”的基調之下,政府工作報告用了四個“一批”做了詮釋。
四個“一批”雄心勃勃,謀求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引擎”
四個“一批”是攻克一批創新技術,搭建一批創新平臺,壯大一批創新企業,引育一批創新人才,從而實現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支撐。
具體闡述四個“一批”,很多重磅舉措是山東首次對外透露。
據了解,今年,山東將啟動基礎研究十年行動,省級財政基礎研究投入增長10%以上;突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氫能等關鍵領域,開展100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焦公共安全、智慧農業等領域,再啟動一批“技術攻關+產業化應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深化“揭榜掛帥”制改革,探索推行技術總師負責制,試點推進“賽馬制”,依法放寬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權限;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
此外,山東將全力爭創海洋國家實驗室,加快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吸氣式發動機熱物理試驗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山東實驗室體系重塑攻堅,推進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10家省實驗室;加強與大院大所合作,推進中科院濟南科創城建設;大力發展新型研發機構,支持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中科環渤海(煙臺)藥物高等研究院、濱州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平臺建設,建好東方航天港;全力申建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記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山東連續三年保持大規模創新投入,2019—2020年,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每年都達到120億元,是2018年的3.75倍;在此基礎上,2021年又增加10%,達到了132億元。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山東省級科技創新發展資金再增長10%,帶動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0%;實施科技企業梯次培育工程,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3萬家,培育科技領軍企業200家,規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左右;完善首臺套政策體系,引導企業用好增值稅留抵退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持續擴大創新投入,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占比達到43%以上。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
據了解,山東將全力打造具有本省特色的人才發展雁陣格局,實施領軍人才“筑峰計劃”,組建國際頂尖科學家工作室,壯大戰略科技人才隊伍;實施新一期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創新實行工程配額制和自主遴選認定制,精準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強化青年科技人才引育,落實好高層次人才薪酬激勵政策;深化科技獎勵制度、科技人才分類評價、科技成果評價改革。
(圖片來源:大眾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