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祁東
國家電網公司冬奧電力保障服務中心。
北京冬奧組委近日發布了《可持續·向未來——北京冬奧會可持續發展報告(賽前)》,總結了冬奧籌辦中可持續工作的階段性進展。
北京冬奧會籌辦工作與城市和區域的發展緊密結合,促進了地區生態環境改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形成了一批可持續成果,包括建立可持續性管理體系、打造生態賽區、嚴格實施低碳管理、促進城市和區域發展等。
其中,北京冬奧會期間,三大賽區26個場館將全部使用“綠電”,這意味著奧運歷史上將首次實現全部場館100%綠色電能供應。
冬奧電力運行保障指揮平臺上線,北京張家口兩地三賽區將實現統一調控。
首先,我們先搞清楚什么是“綠電”? 為什么北京冬奧會全部場館要使用“綠電”?
國家能源委員會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綠電”,即綠色電力,是指通過零二氧化碳排放(或趨近于零二氧化碳排放)的生產過程得到的電力。
“綠電”主要來源于清潔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目前,我國的“綠電”主要以太陽能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為主。
北京冬奧會全部場館使用“綠電”主要是指河北張家口的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通過張北柔性直流電網工程輸入北京電網,通過針對北京冬奧會的跨區域綠電交易機制,為冬奧場館的“綠電”運行提供保障。
以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為例,其屋面安裝了600千瓦光伏發電系統,未來能實現年供電約70萬千瓦時,可以滿足冰上運動中心的部分用電需求。
與此同時,國家速滑館在屋頂設計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共鋪設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光伏板,可為場館提供清潔能源。
延慶賽區山地新聞中心建設“綠色”屋頂,利用64個采光天窗,定制256塊異形光伏板,年發電量達14萬千瓦時,相當于每年減排約90噸二氧化碳,所發電量按“自發自用 余電上網”的原則,在滿足山地新聞中心使用的前提下,富余部分還可并網供社會使用。
眾所周知,壩上高原的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距離北京負荷中心僅200-350千米,開發條件十分優越。但如何將寶貴的新能源有效轉換利用,變成供應給北京冬奧會場館的綠色電能,成為了國網冀北電力下大力氣研究的課題。
“我們建設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為破解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世界級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p>
國網冀北電力冬奧辦副主任李國武在接受《中國能源報》采訪時表示,冬奧的“綠電”創造了12項世界第一,能夠將張北新能源基地、豐寧儲能基地與北京負荷中心隔空“牽手”,每年將141億千萬時的清潔電能輸送至京津冀地區,可節約標準煤49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280萬噸。
而就北京冬奧全部使用“綠電”的好處顯而易見:
一是,落實我國申請冬奧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借助“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為北京冬奧會提供太陽能及風能等清潔能源產生的“綠電”,實現“綠色辦奧”,展現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二是,彰顯中國政府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的信心和態度。
電力行業減排是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舉措,而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則攸關電力行業的綠色發展。作為奧運會舉辦歷史上首次實現全部場館100%綠電供應,體現了中國政府對于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積極態度。
三是,探索清潔能源大規模“輸送-并網-消納”的一體化新路徑。
以舉辦冬奧會為契機,通過柔性直流電網實現清潔能源大規模的輸送、并網及消納,有利于為構建堅強、智能、清潔、高效的大電網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
可以說,“綠電”在北京冬奧會的全面使用,能推動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建設,有助于提升綠電供應保障能力和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而冬奧會的巨大影響力也將引領全社會的清潔低碳轉型風氣,有助于營造社會低碳環保氛圍,鼓勵企業和居民對綠色電力消費。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