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中和是近年來熱門的研究領域,甚至可以利用廢棄物變廢為寶,中科院研究員已經在研發碳負排技術,含氮廢水可以變成蛋白粉,未來空間站中航天員的尿液也有望實現循環利用,變成每天攝入的食物。
據中國科學報報道,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李東已經研發出了新技術,可將一種有機廢棄物經沼氣發酵后的含氮廢水變成蛋白粉,關于沼液生產單細胞蛋白飼料研究項目的最新成果已經發表在了Appl Biochem Biotechnol、Poultry Science、Electronic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期刊上,同時獲得了中國發明專利授權。
與植物源蛋白相比,該技術生產出的蛋白飼料合成速率較快,無需日照和大量土地,成本低。
據介紹,在這個沼液氨氮生產單細胞蛋白飼料研究項目中,摒棄了傳統的硝化-反硝化的處理沼液的方式,將廢棄的含有高濃度氨氮的沼液進行飼料化利用,構建“氨氮-蛋白氮”短流程氮循環。利用微生物把沼液氨氮和養分合成蛋白質,變成蛋白粉。
李東表示,“如果未來能夠全面推廣,不僅解決了沼氣生物天然氣產業瓶頸,在沼液資源化利用方面實現突破,對我國糧食安全也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此外,他還設想了一個應用場景:中國空間站。“在空間站內,太陽帆板一展開就有電,航天員們又呼出了二氧化碳,如果再有氫,尿液提供氮源,我們是否就能應用這項技術來實現航天員每天攝入的食物,也就是營養物的循環‘使用’?”
其實這一循環利用的理念已經在空間站實現,李東提到,空間站內航天員喝的水,有一部分就是經過尿和水循壞系統處理而來的。
關鍵詞: 中科院 碳負排技術 空間站尿液有望變食物 含氮廢水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