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通訊員 黃于穗 焦嬋娟 周翔
作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核心載體,國家高新區歷經了30多年的高速發展。進入“十四五”規劃階段,國家高新區如何繼續擔當踐行新發展理念的排頭兵,實現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12月16日,2021年國家高新區發展戰略研討會暨國家高新區(廣州)創新高層論壇在廣州高新區召開。
大會向全國高新區發出倡議:以擔當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發展質量提升的歷史責任為導向,推動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2021年國家高新區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廣州高新區召開。廣州高新區政研室供圖。
戰略思維謀劃高新區“十四五”發展
“國家高新區應該重視戰略研究,高新區人應該具有戰略思維。”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張景安向大會發來致辭。他表示,國家高新區未來十年應在戰略產業規劃和區域發展規劃上研究布局,為國家建設、產業建設、規劃建設作出貢獻。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高新區在“十四五”期間最大的歷史責任,要在實施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戰略中做破冰團、先遣隊、示范區。
“戰略研究要聚焦高質量發展主線,政策制定要圍繞釋放創新動能下功夫,探索新舉措要堅持在開放創新中包容兼并。” 科技部火炬中心黨委委員、二級研究員張木對高新區未來發展提出思路。他表示,在全面總結過去三十年多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強化戰略研究工作,提前謀篇布局,提出新時代國家高新區的總體目標、重點任務、實施路徑和政策措施。
“信息文明的窗口已經完全打開,中國走向了一個升維的道路。”在主題發言中,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二級研究員房漢廷提出“三個一”,闡述中國應該盡快布局,利用信息文明升維競爭中的優勢和機會,全面部署、推進物聯網、5G、AI,打贏信息文明時代的升維之站,實現換道超車。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李小瑛指出,高新區是中國自主創新的重要載體,創新成效顯著,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和成渝四大區域高新區發展異質性明顯。她分析說,長三角的創新投入要素最高,大灣區的營商環境指數最高,產學研互動京津冀地區最強,產業集群最好和企業數量表現最好的也是大灣區,而產學研合作這塊最好是京津冀。她建議各地可以發揮比較優勢,突出特色發展。
倡議:國家高新區擔當引領高質量發展
會上,國家高新區發展戰略研究會向全國高新區發出《新發展階段促進國家高新區高質量發展》倡議書。倡議全國高新區堅持圍繞大局,服務國家戰略;堅持示范引領,打造智庫標桿;堅持共建共享,推動內聚外聯;堅持中國道路,增強國際影響。以“四個堅持”擔當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發展質量提升的歷史責任,推動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十三五”期間,國家高新區持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經濟逐步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已成為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事實上,國家高新區產生了非常強的經濟價值和創新價值。從GDP的產值來看,國家高新區貢獻的GDP占全國GDP的12.3%,研發經費的投入占比全國超過三分之一,專利申請的數量尤其是授權的數量也是超過了全國專利授權數的三分之一。從創新企業的數量、創新機構、創新環境來看,高新區的指標都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高新區用最小的土地、最高級的人才、最前端高端的產業,促使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宋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30多年來高新區成為創新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開放高地,對全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很好的示范。
廣東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周木堂表示,廣東通過加快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將高新區建設為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區、新興產業集聚區、轉型升級引領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初步建成粵港澳大灣區區域創新的重要節點和產業高端化發展的重要基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了強大的“高新力量”。
以廣東為例,2020年廣東高新區以占全省0.7%的土地,實現生產總值2.04萬億元、工業增加值1.24萬億元,分別占全省約1/5和2/5,承載了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上近2/3的重點創平臺。
廣州高新區提供創新驅動發展樣本
在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國內各個高新區均在探索適應新時代創新發展的路徑。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布局創新鏈提升產業鏈,勇當萬億制造‘聚集地’;聚焦創新鏈激活人才鏈,構筑全球人才‘新高地’。”廣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石向與會嘉賓介紹了廣州高新區實現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舉措和成效。
據了解,近年來廣州高新區一直將科技創新作為“發力點”,通過對區域原始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對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全面強化、對創新空間布局的全面優化,構建以大院強所為牽引、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為實現創新發展積蓄強大勢能。
目前,全區集聚2萬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1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413家瞪羚企業、22家獨角獸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上市企業總數穩居全國前列。全省2/3的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和全市四成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紛紛落子區內,區域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
同時,廣州高新區聚焦“產業鏈”激活“人才鏈”, 采用全國首創的招商4.0模式,實現引資、引智、引技的強大鏈式效應。已吸引鐘南山、張伯禮、施一公等106位院士、1166名高層次人才,占全市7成的產業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占全市6成的創業團隊、占全市一半的創新領軍人才與產業無縫對接,促進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我們致力于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強化創新政策支撐,創新性搭建了‘雁形’現代產業體系。”廣州開發區政策研究室主任、廣州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廣州知識城海絲創新研究院)院長李耀堯向記者介紹說。
廣州高新區搭建的“雁形”現代產業體系,即以技術創新、自主創新為“引擎”,強化創新引擎對產業體系的引領和趨向。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新材料、綠色能源、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健康食品等主導產業鏈群為“軀干”,發揮主導產業競爭優勢和主導關聯作用。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兩翼”,作為園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堅實翅膀。以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為“尾翼”,提升現代服務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2020年,廣州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63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8000億元,財稅總收入超過1300億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4.38%。廣州高新區綜合排名躍升至全國高新區第6名,創新能力位列第5名,躋身科技部10大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
“從創新能力、產業帶動輻射、科技資源的聚集和人才引進等方面來看,廣州高新區都將成為我們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創新發展的領頭羊。”對于廣州高新區未來發展,國家高新區發展戰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宋捷如是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