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2021年12月10日8時11分,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成功將實踐六號05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飛行次數正式刷新為“400”,在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上樹立了嶄新的里程碑,在第二個百年征程的起點刻下了屬于航天的難忘印記。
執行本次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制的常溫液體三級運載火箭,性能優良、用途廣泛,具備發射多種類型、不同軌道要求衛星的能力,可實施一箭單星或多星發射,其太陽同步圓軌道運載能力可達2.5噸(軌道高度700公里)。
本次發射的實踐六號05組衛星由八院和五院抓總研制,用于開展空間環境探測及新技術試驗驗證。
“百倍信心、首飛標準,全力沖刺四百發”
本次任務是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采用新構型。為了讓團隊堅定必勝信念,樹立百倍信心完成此次發射任務,型號總指揮倉飚給試驗隊做了充分的動員。
型號按照重大工程任務標準,梳理設計、產品、操作、管理四類線索,對首飛項目的風險進行全面分析,加嚴制定各項質量控制措施。比如各系統產品從配套源頭進行了優選優配,選用零超差的滿分產品;在原有基礎上開展實物質量的再驗收、再確認工作;對電氣系統增加測試考核輪次,對動力系統密封結構改進;按照人員擇優配置原則,精選各專業骨干人員擔綱測試發射崗位,并成立技術保障組提供即時的專業支持。
距離上一次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執行發射任務,只隔了18天。兩發火箭,相聚在同一個戰場,守護它們的是同一支隊伍。11月23日,長征四號丙遙三十七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中心執行發射任務,而10月突發的疫情卻給即將出發的試驗隊出了一道難題,作為疫情焦點的嘉峪關、蘭州和西安,正好處在進入發射場的必經之路。為兼顧健康安全和任務節點,八院協調安排試驗隊乘包機直飛嘉峪關,逆行而上。出發前,他們選擇“疫”無反顧,而在踏上歸途時,他們又毅然堅守在崗位一線。面對本發試驗隊員不能進場的情況,試驗隊來不及休整,在上一發任務的后半程,本發任務的發射場工作已經啟動,試驗隊需要同時兼顧兩發火箭的發射場工作?!拔覀兪峭恢ш犖?,背負的是同一個使命。”試驗隊調度徐文豪說,“在高密度發射的節奏下,為縮短兩發之間的銜接時間,型號在流程安排和人員調度上下了功夫,相關的措施已很成熟,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p>
一發火箭、多個總體,接口在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中交叉往復,協調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負責火箭各類接口協調的是陳振知,這位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對圖紙尺寸和工作流程倒背如流,他說:“功夫在平時,細心在現場。無論是流程和接口,都在進場前充分地協調溝通,又在具體操作時令行禁止?!?/p>
“發射場質量確認制”“型號試驗數字化管理系統”“日清會”這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和工具,長四型號早已駕輕就熟。紛繁復雜的工作項目,經過逐一分解,清晰明了地體現在了一張張確認制表格里,并分配到各崗位人員手中的PAD終端,實現了當日事、當日畢,工作的完整性和細致度進一步提升,高效率的優點愈發顯現。
長征火箭成長史,開啟“加速度” 亮箭“新長征”
航天事業創建65年來,一代代長征箭刺破蒼穹,不斷刷新著中國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太空里程”,續寫著新時代長征路上的壯麗詩篇。
從第1發到第400發,細數每個百發里程碑,長征火箭憑借更可靠、更精準的優勢成為中國航天的閃亮名片。
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飛至2007年6月1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鑫諾三號衛星,長征火箭歷經37年,實現第一個百發的里程碑;2014年12月7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巴資源衛星,用了7年時間,長征火箭實現了第二個100發;2019年3月10日,長三乙火箭成功發射中星6C衛星,僅僅4年多的時間里長征火箭實現了從200發向300發的跨越;2021年12月10日,長征四號乙發射實踐六號05組衛星任務圓滿完成,3年時間,長征火箭完成100發火箭的發射任務,抵達第400發里程碑。
跨越半個世紀,長征運載火箭風雨兼程、砥礪奮進,一路完成了從無到有、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飛船再到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長征火箭的“向上生長史”也生動地呈現出中國航天事業從白手起家到蓬勃發展,如今正從航天大國向著航天強國的目標闊步前進。
作為中國航天的重要力量,八院運載隊伍伴隨我國長征系列火箭一同成長,抓總研制的長征系列火箭也經過了三代發展,實現了從零的突破到可靠性提升再到高密度發射的跨越。
第一代是1988年9月7日成功首飛的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這枚僅僅發射了兩次的火箭,奠定了上海航天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發展基礎;第二代是現役長征二號丁、長征四號乙、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截至目前總共發射138次,被譽為“優質運載火箭”“金牌火箭”,承擔發射了我國風云系列氣象衛星、我國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世界首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星“鵲橋”等重大型號任務;第三代是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截至目前已圓滿完成8次發射任務,自首飛成功以來,長六火箭積極探索商業發射市場,是長征運載火箭探索商業發射領域的“先行軍”。
據統計,在第4個100發歷程中,八院堅定踐行“高質量保證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務、高效益推動航天強國和國防建設”,抓總的發射任務共計45次(長征二號丁13次、長征四號乙系列26次、長征六號6次),并參與了5次長征五號系列任務(CZ-5火箭3350助推器)。
同時,八院牢固樹立“惟有成功才能專注發展、惟有奮斗才能實現發展、惟有創新才能持續發展”,抓總的長征運載火箭通過多種多星發射構型、大直徑整流罩,響應衛星發展的需求;控制系統、動力系統可靠性提升,打好保成功的基礎;開展單機去型號化、型號去任務化、發射場流程優化、組建專職測發隊,輕裝上陣,為高密度發射加足馬力;推行質量確認制、應用數據包系統,為產品保證提供利器;探索柵格舵落區控制、末子級留軌應用,為后續發展拓展空間。
汪江波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