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儒 佟粒瑋 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山區小城,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走出一條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道路?
近日,記者走進吉林省臨江市,該市多措并舉,瞄準“綠”引擎和“白引擎”,積極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綠色產業,把握住冬奧會的機遇在冰雪旅游上做文章,交出了一份“臨江答卷”。
民富村美離不開產業興旺
看著自家大棚種植的無公害草莓一車車運出去,臨江市五人把村民牟進發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現在我們農民的生活真是不錯,以前都是種苞米,靠天吃飯不掙錢;現在蓋上了大棚,種上了經濟作物,收入是年年增長。”
同樣種植草莓的望江村則更進一步,他們成立了望江優品股份合作社,引進新型優質草莓品種,建成果汁加工廠和貯藏冷庫,升級產業類型,延伸產業鏈條,村民人均純收入近萬元,村內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趁著冬天,砬臺村民馬德榮給2021年的收成算了賬:“還得是特色種植,五味子市場價格比去年翻一番,今年秋天收完大豆苞米,下一個大事就是把山野菜大棚弄起來呢。”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核心,特色是推動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臨江重點發展的綠色引擎,就是因村施策,以市場為導向,臨江市在抓好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產增收。砬臺村五味子種植基地、樺皮村大榛子栽植基地、寶山村藍莓種植基地、夾皮溝村黃煙基地……類似的案例,在臨江市俯拾皆是。
據臨江市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市建立健全扶貧產業項目庫,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種植、鄉村旅游等產業項目129個,累計投入資金1.03億元,全市70個行政村現已實現村有項目、村有收益。
做活“冬”產業 激發“熱”經濟
又是一年冬來到。記者來到臨江市,正值一場大雪悄然而至。城市鄉村處處銀裝素裹,宛若童話世界。與之同時,冰雪旅游、冰雪運動的大幕也正式拉開。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借北京冬奧的“東風”,冰雪旅游成了不少人休閑的選擇。臨江市緊緊把握這一契機,深挖冰雪資源賦能旅游業,利用“白色引擎”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臨江市屬北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且寒冷,冰雪覆蓋率達95%以上。冬季接近準靜止風區,雪情好,雪質純凈。全年中有近6個月積雪期,積雪深度在0.5-2米左右,雪質松散,成顆粒狀,這些優越的自然稟賦都為當地開展室外冰雪運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滑雪是我最喜歡的雪上運動之一,別看我今年才十四歲,我已經有兩年的滑雪經驗啦。”臨江市外國語校楊樂樂自豪地對記者說。
從市內驅車半個多小時,游客就可以抵達四道溝鎮的龍頭山景區滑雪場,這也是臨江市第一個較大型的室外滑雪場。滑雪場占地130余畝,鋪設滑雪道350米,開通魔毯250米。
滑雪場沿山勢而建,蔚為壯觀。在平坦處,景區建設了雪地摩托(ATV)、雪地悠波球、冰陀螺等十余種戲雪項目。每年11月中旬,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在冰雪運動中展現運動精神。
沿著331國道一路驅車前行,在冰封壯美的鴨綠江陪伴下,僅需1.5個小時,游客就能抵達有“關東雪村——水墨松嶺”美譽的花山鎮松嶺雪村。
“這里的冬天美的就像一幅水墨畫,大自然舉手投足間便造就了這絕世美景。”從沈陽專程前來采風的攝影愛好者張國華說,談起松嶺的美景,他贊不絕口。
冬季的松嶺在白雪的裝飾下素衣披身,這個時節的松嶺,放眼望去,漫山霧凇,藍天、白云與霧靄、白雪、青松呈現在眼前,架好相機、調整參數,按下快門,一副天然神奇、富有靈性的“水墨丹青”呈現在眼前。
近年來,當地通過冰雪旅游業和農業融合發展,帶動村民創業就業,實現了村集體增收,村民致富,逐步擦亮了“松嶺雪村”旅游產業名片。
盡管受疫情影響,2021年,松嶺雪村仍有家庭旅館68家,年接待游客1.5萬余人次,營業額達160萬元以上。
脫貧不脫政策,接下來,臨江市還將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持續做好脫貧戶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保障,全力推進“千村示范”、鄉村治理、鄉村建設等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