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崔麗紅 梁紅芳
時令已過小雪,行走在被譽為“隴上小江南”的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雖然沒有夏日的凝翠疊綠,但依舊能感受到這座西秦嶺南麓城市拔節成長的迷人風姿。
鄉村美讓村民吃上“生態飯”
“山川林木蔥郁,大地遍染綠色,天空湛藍清新,河水清澈見底……”去過康縣岸門口鎮莊科村的游客大多這樣描述。
過去的莊科村貧困人口多達35戶141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2.7%。因為村子太窮,外邊的姑娘不愿嫁進來,村里的勞動力紛紛外流。莊科村通過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全力推動鄉村旅游發展,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與莊科村毗鄰的中節村民劉菊梅,看到了莊科村的變化后,與丈夫商量租了當地的幾家民房,精心拾掇后開辦起了“云水小筑”農家樂。
“我們村也是美麗鄉村,但就是離縣城遠一點,考慮到莊科村是旅游示范村,所以我們在2019年4月開辦了農家樂,年收入差不多40多萬,確實還不錯。”劉菊梅告訴記者。
除了發展全域旅游,康縣不斷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打造了農民有情結可安放、有鄉愁可寄托的精神家園。
如今,行走在康縣的各個村子里,色彩斑斕的文化墻和村規民約便會映入眼簾,新修的農家小院鳥語花香、窗明幾凈,一幅幅農民精神風貌足、鄉村社會文明程度高、鄉村文明氣象新的幸福和諧景象。
康縣美麗鄉村建設惠及千家萬戶,康縣鄉村旅游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環境美了,村莊美了,城里人跑到村里租房子搞民宿。現在才明白環境和風景也能‘賣錢’,我們何家莊多數群眾吃上了‘生態飯’、端上了‘金飯碗’。”說起這些,78歲的何存山幸福滿滿。
康縣只是甘肅省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農村處處長肖光畔說,甘肅省緊密結合脫貧攻堅,全面銜接鄉村振興,立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結合當地資源優勢、民族特色,走出了一個欠發達地區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子。
美麗鄉村成為追憶鄉愁的好去處
近些年,住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縣城的人喜歡每逢周末去木耳鎮葉兒村走走。
驅車沿著一條寬敞平坦的主干道走進葉兒村,石鋪巷陌、四通八達,人工湖里幾只野鴨不懼嚴寒悠然戲水,道路兩旁的特色氈子房古色古香,隨處可見的農耕文化景觀別具一格,濃濃的鄉愁撲面而來。
2020年,甘南州文化旅游“一十百千萬”工程平地驚雷,葉兒村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被卓尼縣列為打造三個叫響全國的文化旅游標桿村之一。
在當地政府的統籌謀劃下,葉兒村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全面改善,在保留原有文化風貌的基礎上打造出了葉兒民俗街、泉水景觀、齊家文化體驗館、彩色瀝青健身步道等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點,昔日破舊山村,變身卓尼“后花園”,成為人們追憶鄉愁的好去處。
“我們原來的村里又亂又臟,后來路修好了,環境衛生也越來越好了,給我們改了炕、改了廁所,現在村子這么美,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我就抓緊時間裝修農家樂,增加點收入。”卓尼縣木耳鎮葉兒村民余那主滿眼期望地說。
到目前,卓尼縣建成旅游專業村50個、旅游標桿村3個、旅游富民村2個、旅游扶貧村10個,全縣農牧家樂達376戶。
在卓尼的山川田野間,一個個風格獨特的美麗鄉村已經完成蛻變,紅色博峪、田園力賽、云澗拉路河、彩色西尼溝、金色阿子灘等一大批“明星村落”聞名省內外,引得遠近游人心向往之。
和康縣、卓尼一樣,歷史的年輪印證著甘肅各地鄉村的變遷,昔日落后的村莊抖落滿身塵埃,實現美麗蝶變。一座座景美人和的村莊猶如星星之火,照亮甘肅的每個角落,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麗畫卷已徐徐展開。
“到2035年,鄉村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上,要跟當地縣城的水平大抵相當,確實提升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做到鄉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真正把鄉村建設成美麗宜居的‘樂土’。”肖光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