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12月3日是“國際殘疾人日”,在此前夕,最高人民法院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共同發布殘疾人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
我國目前有超過8500萬的殘疾人,涉及2.6億家庭人口。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何抒表示,關愛殘疾人意識大幅提升,扶殘、助殘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但是,相關的制度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
何抒稱,各地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指導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深入貫徹司法為民理念,探索形成了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比如,一些地方法院在立案階段設立涉殘案件綠色通道,全流程服務;一些法院建立標準化“殘疾人專用審判庭”,配套建設殘疾人無障礙通道、盲人通道和無障礙指引標識等等,著力解決殘疾人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使司法為民理念成為實實在在的行動。
“一個好的案例勝過一打文件?!焙问惚硎荆湫桶咐粌H有助于司法機關統一法律適用標準,也能有效引導社會公眾更好地知法、守法、用法,傳遞鮮明的價值導向。
這次發布的十個案例涉及多方面,既有保護財產權益的案件,如繼承糾紛中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缺乏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在分配遺產時予以適當照顧;也有保護身體權、健康權的案件,比如由殘聯代家暴受害殘疾人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這種方式在全國尚屬首次,還比如殘疾輔助器具致人損害問題,此案明確了殘疾輔助器具銷售者的告知義務以及后續服務內容。
這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既有滿足殘疾人基本出行需要,為殘疾人提供通行便利的相鄰權糾紛案件,也有保障殘疾人享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優惠的案件。既有保障殘疾人“住有所居”的公租房租賃和共有物分割案件,也有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的勞動合同案件,此案明確了在殘疾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勞動者可以不主動向用人單位披露其身有殘疾的事實,對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勞動權具有重大意義。
此外,典型案例中還涉及對殘疾人個人信息的保護,消除對殘疾人的偏見、歧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