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李麗云 通訊員 紀鋒
攻克了旅客列車WG—II型網關、DL-II型代理節點網絡通訊實驗臺檢修難題;確定了PLC、觸摸屏維修方法;掌握了客車地燈、集便器溫控器裝置、便攜實驗電源等自主檢修技術。這些都是年僅25歲的周浩,用四年時間創造的成績。從初出茅廬到車輛電工、從普通職工到副工長、再到“宇浩大學生勞模創新工作室”的負責人之一,周浩通過自主研發實現完美逆襲,現在這些自主檢修項目每年能為單位節約生產成本100余萬元。
WG—II型網關、DL-II型代理節點是鐵路旅客列車上用來傳輸設備信息和工作參數的重要配件,負責車輛間以及本車網絡通訊,是列車安全運行的通訊基礎,也是車輛維修過程中故障率較高的配件。光是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齊齊哈爾北車輛段的500多輛運行列車,每年就要更換上百個損壞的原件,而單個代理節點新件就要6000余元,網關也要5000多,更換還要等廠家專業技術人員到場,耗時費錢。
為減少外購配件數量,集中力量來攻克維修技術,周浩把廠家更換下報廢的網關、代理節點保存下來,帶領工作室成員用3個月時間對網關、代理節點進行電路原理分析、測量參數,繪制元件圖紙,把每一個元件取下、焊接、測量,經過上百次焊接試驗,終于摸清了網關、代理節點的“脾氣”,找到了能夠確定損壞元件的檢修方法,可以有針對性地更換,不用整個報廢。截至12月1日,經他們之手修復的網關和代理節點已近200多個,節約成本120萬余元。
現在取得的成果,對于剛到工作崗位的周浩來說是不敢想象的。2017年,剛畢業的周浩被分配到齊齊哈爾北車輛段檢修車間。學習鐵道車輛動車檢修方向專業的他對普速車輛檢修一竅不通,因為對電路有著濃厚的興趣,就跟車間領導表示想改職車輛電工。“結果我們主任問我,想當電工啊,那你知道集便器檢修時‘氣路’故障大概有幾種、該怎么處理嗎?我回答不出來,當時就漲紅了臉。”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周浩還有點不好意思。
雖然被拒絕,但是周浩并沒放棄,知識不夠就學,技術不夠就練。從那以后,只要休班,他都“長”在凳子上,仔細研讀集便器圖紙,分析風路、水路、電路走向,上班向班組師傅請教,將檢修作業中的每一個關鍵點都記在本子上,不到1個月的時間,周浩就可以游刃有余地解決集便器各種問題。他還用工余時間自學并考取了車輛電工資格證,兩年后車間同意了他的輪崗兼職車輛電工申請。
成為電工的周浩,如魚得水。他身上有90后的典型特點,不喜歡墨守成規,遇到困難,不是苦熬,而是愿意動腦筋、想辦法,勤琢磨、愛動手,“剛開始我的發明靈感都是來源于和師傅一同實際作業時遇到的難題。”周浩說。他用舊電路板制作成移動電源,就是為了登車作業時不用帶著50斤重的線軸而研制的。慢慢地,解決問題思路開闊的他,在車輛電工領域里開始不斷綻放光彩,在單位已經是小有名氣的“發明家”。
2020年10月,單位專門成立了“宇浩大學生工作室”來攻克維修難題。有了工作室,周浩鉆研就有了固定地方。他常年泡在工作室里,邀請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在工作室相聚研究。攻克網關自主維修便是工作室第一個項目,集便器檢修是第二個難題。由于沒有任何維修該配件的經驗,他們翻閱大量資料,還是用“笨方法”一個個拆卸、焊接,判斷故障點,最終攻克了集便器加熱管檢測模塊維修的難題。他們還研究出客車地燈損壞配件電阻、二極管的拆卸安裝問題,將單個地燈維修費用從833元降到1元左右,大大降低了維修費用。
他把現場很多損壞的電器配件搬到工作室,將自己的經驗和作業方法記錄在本子上,將技術無償地教給大家,讓每個人都會維修方法。周浩剛改職時的師傅張佳慶,現在反過來成了他的學生。“周浩特別聰明、想法也多,確實教會我們很多東西。”張佳慶說。
在周浩帶領下,工作室團隊成員在節支增收、技術改造等方向取得專項成果14項,獲得段級以上表彰11次。“看著舊設備在自己手上復活,那種感覺太美妙了。”周浩說:“能帶著伙伴們一起為企業節支降耗、為工作提效做點事,我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有價值,也特別有奔頭。”
(圖片由紀鋒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