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之前就發現,空氣污染會增加人們患肥胖癥、糖尿病和生育類疾病等的風險,但空氣污染導致出現這些健康狀況的確切機制尚不明確。
如今,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UMSOM)的研究人員至少弄清了空氣污染是如何通過引發大腦炎癥降低小鼠精子數量的。相關研究日前發表于《環境健康展望》。
此前,科學家已經發現,面對壓力時,大腦與生殖器官直接相關,可影響生育能力和精子數量,比如,情緒上的壓力會導致女性月經周期紊亂。而這項最新研究則將空氣污染與生育率降低的問題聯系起來。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空氣污染造成的損害——至少對精子數量造成的損害——可以通過去除小鼠大腦中的一個炎癥標記物來補救。這表明,我們或許能夠開發出預防或逆轉空氣污染對生育能力損害的療法。”該研究論文主要作者、UMSOM醫學助理教授Zhekang Ying說。
研究人員指出,該研究結果不僅對生育產生廣泛影響,還有許多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都可能是由空氣污染導致的腦部炎癥引起的。
約92%的世界人口生活在PM2.5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最低安全標準的地區。這些顆粒物可能來自汽車尾氣、工廠排放物、野火和燒柴的爐灶等。
過去的研究表明,暴露在污染空氣中的睪丸并不總是會發炎,這意味著其精子數量減少的背后,可能還存在其他一些機制。
已知大腦和性器官之間存在直接聯系,因此,UMSOM的研究人員測試了空氣污染是否會增加大腦炎癥的發生。
研究人員對健康小鼠和缺乏大腦炎癥標記物——IKappaB激酶2(IKK2)的小鼠進行了測試。他們將健康和缺乏IKK2的小鼠暴露于過濾空氣或污染空氣中,然后測試其精子數量。結果表明,與健康小鼠不同,暴露于污染空氣的IKK2缺乏小鼠,其精子數量沒有減少。
由于IKK2存在于神經元中,為了更準確地確定空氣污染是如何導致精子數量減少的,研究人員從小鼠特定的神經元中去除IKK2。他們發現,一種與睡眠周期和肥胖相關的特定神經元是空氣污染導致精子數量減少的原因。這些神經元通常位于大腦控制饑餓、口渴、性欲的部分——下丘腦。下丘腦與大腦的腦下垂體一起工作,后者能夠產生與生殖器官直接溝通的激素。
“由此可見,下丘腦的神經元是導致精子數量減少的炎癥反應持續存在的罪魁禍首,因為下丘腦是連接大腦和生殖系統的主要途徑。”Ying說。
相關專家指出,探索污染影響身體的機制非常重要,通過相關研究,可以設計預防或治療相關疾病的方法,以消除不同暴露人群間的健康差異。(徐銳)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