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仰韶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從1921年澠池仰韶村遺址發現至今,已經百年。它是中國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的一支重要考古學文化,在中國史前社會發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0月1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總結仰韶文化百年考古成果,通報了河南、陜西、山西等省仰韶文化考古與研究的最新進展。
新華社記者 李賀/攝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魏興濤匯報了河南仰韶文化考古新發現。仰韶村、城煙、雙槐樹等遺址新發現的絲蛋白,淀粉粒、酵母等可能與酒有關的遺存,大型帶回廊房屋建筑遺跡,以及家蠶牙雕藝術品等,是仰韶文化社會復雜化的集中呈現,表明仰韶文化中晚期已經即將或者初步進入了文明社會。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馬明志回顧了陜西仰韶文化考古歷程,指出半坡遺址開啟中國首次大規模聚落考古實踐,泉護村遺址樹立了廟底溝類型的分期標桿,陜西仰韶文化聚落中出現的防衛或禮制性設施開啟了龍山時代高等級聚落禮制設施的先河。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館員張光輝指出山西已逐步構建起從棗園/后岡一期——西陰——西王村/義井的文化譜系,近年師村、北橄、德崗等遺址考古發現,進一步揭示了仰韶文化聚落形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指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為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積蓄了深厚的人力物力基礎,廟底溝風格彩陶成為“最初的中國”一體化進程最靚麗的符號,距今5300年之后廟底溝類型核心地區出現社會動蕩,中華文明向四方輻射進入了更遼闊的空間。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張海認為,仰韶文化孕育了成熟的粟作農業,以彩陶為代表的物質文化空前繁榮,中原地區在仰韶文化晚期開始了早期城市化進程,仰韶文化研究是探尋華夏民族起源與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關鍵所在。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單位的與會專家高度評價了仰韶文化在中國考古學上的重要地位,肯定了百年來仰韶文化考古成果。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張弛指出仰韶文化研究證實了中國史前史的本土起源,開啟了中國考古學文化研究與社會發展階段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星燦認為仰韶文化已從構建文化譜系向聚落考古研究轉變,仰韶文化社會復雜化進程相關研究方興未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認為仰韶文化考古研究帶動了中國考古學的發展,需更加細致、更加扎實的田野工作和積累去推動更深層次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指出仰韶文化對中國歷史進程與中華文化的形成影響深遠,仰韶時代是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指出新世紀以來仰韶文化考古新發現不斷更新人們的認識,仰韶文化的傳統是華夏文化的根與魂,應該圍繞黃土地帶的考古研究追尋華夏文明的起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水城認為仰韶文化的影響輻射四方,尤其是仰韶文化后期向西向北的擴展對中原文化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應將甘肅隴東地區仰韶文化的研究作為重要內容。
仰韶文化研究是中國考古學的一個縮影,即將走過百年歷程,也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會上表示,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仰韶文化考古與研究工作,凝聚多學科、跨學科專業力量聯合攻關,深入挖掘整理、闡釋展示仰韶文化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深化理論探索與建構,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推動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