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在美國普林斯頓因病去世,終年96歲。
戴森最大膽的科學設想,無疑是他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戴森球”——一些高級外星文明為了盡可能利用能量,可能會將主星用太陽能收集器包裹起來。這個想法無比瘋狂,但至少現在,我們無法排除這種可能性。而且,就在幾年前,一顆奇特的恒星讓戴森球再次受到關注。
奇怪的亮度變化
2014年,當時還是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后的塔貝薩·博亞吉安(Tabetha Boyajian),從開普勒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中,發現了一顆亮度變化難以解釋的古怪恒星——KIC 8462852。這種變化看起來并不像是行星經過恒星和望遠鏡之間時導致的恒星變暗現象,而其他可能導致這種變化的因素也都被她排除掉了。當她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分享這個發現時,有人提出了一個非比尋常的想法:或許,導致這顆恒星亮度變化的是外星科技。
如果外星文明并不僅僅是科學幻想,這顆亮度正在逐漸降低的恒星,有沒有可能是我們人類所掌握的第一份證據呢?
這顆讓博亞吉安困惑不解的恒星,現在官方名為博亞吉安之星(Boyajian's star),俗稱則是塔比之星(Tabby's star)。它不僅讓天文學家著迷,也讓公眾很感興趣。像所有重大謎題一樣,它催生了近乎無窮多種候選解答,但沒有一種可以完全解釋那些奇特的觀測結果。或許,真正的答案藏在已知的天文學現象之外。
KIC 8462852的光變曲線中,類似于凌星現象的凹槽看起來會隨機出現,其中的一些只持續幾個小時,另一些則長達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有些時候,這顆恒星的亮度會降低1%左右(相當于最大的凌星行星可能導致的亮度變化),但另外一些時候,恒星的亮度竟然會降低20%之多——沒有任何人類已知的行星系統可以產生如此極端、變化如此之大的光變曲線。
博亞吉安之星的奇異之處遠不止如此。美國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學的天文學家布拉德利·謝弗(Bradley Schaefer)表示,根據存檔的數據來看,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博亞吉安之星亮度下降了15%以上。
謝弗的說法引起了巨大爭議,因為恒星在數十年里亮度發生明顯下降幾乎是不可能的。對于正常的恒星來說,在誕生后長達幾十億年的時間里,它們的亮度基本是保持不變的。只有在恒星瀕臨死亡的時候,亮度才會有“快速”的變化,這些變化的時間尺度通常也是百萬年量級的。而且,恒星快速的亮度變化還會伴隨著其他標志性信號,博亞吉安之星也沒有這些信號。根據其他已有的觀測結果,它就是一顆不起眼的中年恒星。事實上,除了亮度下降這點比較奇怪之外,這顆恒星毫無特殊之處。
不過,謝弗的說法得到了天文學家本杰明·T·蒙泰(Benjamin T. Montet)和約書亞·D·西蒙(Joshua D. Simon)的支持,后者重新檢查了這顆恒星的開普勒原始數據。這些數據并不像光變曲線那樣為人所熟知。他們發現,在開普勒持續觀測的4年時間里,博亞吉安之星變暗了3%。這個現象與短期的亮度下降一樣令人驚奇。
排除法剩下的假設
研究人員排除了許多可能導致此變化的原因,卻仍然無法解釋兩個奇怪得令人完全摸不著頭腦的現象:恒星在至少4年(也可能是過去的一個世紀)的時間里緩慢變暗;恒星亮度毫無規律地大幅度降低,持續幾天甚至幾周。雖然天文學家希望這二者可以有一個統一的解釋,但即使單獨一個現象都很難解釋,更別說同時解釋這兩個了。
在排除掉許多可能的原因后,天文學家把目光瞄向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外星文明的巨型工程。這種工程結構類似于“戴森球”。
想象一下,一個外星文明建造了數量巨大的能量收集板。這些收集板圍繞在主星周圍,軌道不同,大小各異。其中一些較小的板塊的總體效果就像一塊半透明的屏幕一樣,遮擋一部分星光。
相關研究現在已經開始了,博亞吉安正在利用位于西弗吉尼亞的綠岸望遠鏡對博亞吉安之星進行觀測。就目前來說,對于這個最為驚人的假說,我們難以裁定它是否成立,因為我們對于設想中的外星生命了解得實在是太少了。
作者:金伯利·卡蒂埃、賈森·賴特
翻譯:梁恩思
關鍵詞: 戴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