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新屏幕”讓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桃花中心學校學生鐘雨琦的學習興趣倍增:通過它,她可以實時舉手回答7.8海里之外東港中學老師在課堂上提出的新問題。
東港中學教師王丹鳳說,一條光纜、一塊屏幕,突破了大海對舟山造成的天然物理阻隔,令本來相對匱乏的海島教學資源得以重新盤活。
對于這一點,同在海島教學一線工作的應建成深有同感。“屏幕幾乎沒有延遲,新的教學環境也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舟山市岱山縣高亭中心小學的科學課堂上,應建成剛提出“八月份舟山天氣有什么特征”的話題,教室前方的屏幕里,長涂小學的十幾位學生便將小手高高舉起。
“長涂小學的孩子剛開始表現比較害羞,學習進度上也和我們不太一致,但現在他們已經有了在鏡頭面前表達的自信。”高亭中心小學校長郭央松說,在進行同步課堂教學時,兩地教師將兩校的同學融合編成一個小組,設計了“三色名牌”環節,將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我是稽江完小的‘小導游’胡君燕,下面將由我帶領大家一起走進冢斜村史陳列館。”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稽東鎮稽江小學“鄉村小導游”展示課上,學生胡君燕給60公里外柯橋區實驗小學的小伙伴們介紹著自己村的歷史與文化,一塊屏幕為兩地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實時交流搭起了平臺。
“通過一塊屏幕,‘小導游’口中的鄉村故事讓城里的孩子足不出戶便能踏上‘希望的田野’,這既體現了城鄉資源共享互補的原則,也是很好的實踐教育形式。”該區教體局局長任宏亮說,城區的學生已多次“進村入戶”實地學習,“線上”交流正逐步牽起“線下”互動的熱情。
浙江是中國互聯網科技高地之一。近年來,當地教育部門正大力推進“互聯網+”同步課堂工作。除了視頻直播互動教學外,學校間的教師也將共同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和輔導學生,甚至共同進行質量檢測。
部分教育界人士認為,浙江“互聯網+”課堂或為教育均衡發展提供一種探索思路。“同步課堂本質是一種‘共同的提升’。它為不同地域教育之間的互相協同提供了可能,有利于真正打造好線上線下‘教育共同體’。”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教育學會會長徐小焱說。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中心小學教師蘇賢芳認為,“互聯網+”同步課堂的意義不僅在“育學”,更在于“育師”。“之前我們打磨一堂課,可能就是只有自己學校的教研團隊在打磨,但‘互聯網+’同步教研活動讓實時交流獲取‘真經’成為現實,助推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學熱潮。”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要堅持有教無類,五育并舉,因材施教。”在2019年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啟動現場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表示,要實現教師隊伍素質更強、待遇保障更強、管理制度更強,確保城鎮薄弱學校、農村學校有更多好老師。(記者 顧小立)
關鍵詞: 互聯網+同步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