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9月7日電 (記者劉微)9月7日,首屆文化科技融合發展大會在京召開。本次大會是2023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由絲路規劃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中國國際商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聯合主辦,以“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為主題開展交流。
“近年來,文物科技突飛猛進,通過多學科的介入,考古研究有了堅實的科技分析依據,拓展了我們對中華民族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認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陸進表示,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手段推動文物保護管理和展示服務,向智能化發展,實現文物數字資源的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凸顯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服務、文化體驗、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激發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傳統戲劇藝術如何“與時偕行”?在中央戲劇學院院長郝戎看來,數字時代,我們要探討數字戲劇。戲劇作為綜合藝術為智能科技提供了標準的情感數據和算法依據,而數字藝術科技為數字戲劇創造優秀的“高峰”作品提供支撐。“無論是線上演播,還是線下演出,抑或雙演融合,數字藝術科技彌補了演出呈現的不足,擴大了觀眾數量;也拓寬了戲劇藝術的內涵外延,從舞臺藝術到影視藝術,日益呈現共性的數字戲劇藝術形態,創新性的文藝形式和新的演出業態對相對傳統的文藝形式例如小說、戲劇、電影、美術、音樂等均有著不可抗拒的影響,成為數字戲劇所包括的傳統藝術形式。”
大會還分別以“讓文物活起來——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和活化利用”“藝術加科學——共同促進海內外藝術品領域的交流與發展”“科技創新支撐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新業態”“中華文明海外傳播新媒介新方式”為主題開展了四場活動,圍繞文物數字化保護新模式、科學技術賦能文化“走出去”、科技支撐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新媒體時代下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新思路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以期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有效地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服務“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