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剛接觸再生鉛回收時,湘潭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張俊豐在實驗室里拆了上百個電池。
初步研究發現,報廢的鉛蓄電池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可以修復后繼續使用的“好電池”,也有比例不低的“假電池”,其破碎后帶入了很多砂石等雜質。
這是多次調研都不曾了解到的新情況。張俊豐決定擴大樣品數量,又買了幾百個電池回來一一解剖,拆了上千個后,他找到了廢鉛蓄電池回收中的第一個癥結——以往行業對收集到的廢鉛蓄電池直接拆解,分選混料后直接熔煉鉛泥。沒有把好原料這一關,導致了鉛資源的巨大浪費,又給后續處理增添了沉重負擔。
“直接破碎”系統能耗高、尾氣大、效率低,提升空間有限,為什么不換個思路呢?張俊豐決定從源頭著手降低物料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產生量,針對性地提出了廢鉛蓄電池“選優剔假”再破碎分選的源頭分質路線,配置了智慧分選技術設備,在廢電池進入處置系統的第一關完成“選優劣汰”。分選得到鉛膏則按“化工+冶金”的協同思路,通過化工方式作預處理,把鉛泥轉化為不含硫且熔點更低的碳酸鉛再熔煉。
“在米里面就把沙挑掉,吃到嘴里就不咯牙,胃也就沒負擔了。”張俊豐說,通過系統性技術革新,熔煉溫度下降了400多攝氏度,硫和氮的大氣污染物產生量在源頭斷崖式下降,清潔水平大幅度提高了。
“先要做好思想準備,有正確的方法論做指導,才能做好事情?!眻F隊一起分析問題時,張俊豐一再強調方法的重要性。在張俊豐的帶領下,團隊發揮生態工業的優勢,創新關鍵技術,打破了廢鉛膏中氧化鉛和硫酸共存的穩態,使它們快速發生中和反應,不僅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更從源頭消除了硫酸鈉廢渣的產生。
15年里,張俊豐帶領團隊全面協同,精研細磨,為我國廢鉛蓄電池資源循環行業交出了一份重量級答卷。從達標排放到清潔生產,從綠色制造到低碳經濟,團隊每一代技術都是對前一代技術的系統性變革升級。
“環境與資源融合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核心主流。”如今,身為湖南省鉛鋰電池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俊豐對于環保事業的發展有了更深的見解:“環保產業的發展,也應將環境與資源協同起來,以系統的思維謀劃發展,以先進的技術驅動進步,以高端的人才保障未來?!保ㄓ浾?龍軍 禹愛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