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保護歷史文物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要求。如何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記者采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者
全國人大代表、云岡研究院院長杭侃:
加大文物保護力度
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必須堅持保護第一,由注重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并重轉變,由注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轉變,筑牢文物安全底線。
加強預防性保護和精細化維護。全面摸清文物健康狀況,為文物保護管理決策提供可靠依據。完善風險防控和預警手段,及時發現、排除風險,減緩文物劣化過程。除了文物本體保護,還要加強周邊環境治理。
加強文物科技研究。進一步加強文物科技領域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為文物保護利用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加強文保單位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構建文物保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的創新體系。
加強數字化保護工作。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數字化建設,建立文物數字檔案,為今后的保護、研究以及文化產業發展奠定基礎。規范數據采集、加工、存儲、管理等方面的標準,建立資源開放平臺,加強數字資源管理和共享共用。
(本報記者付明麗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研究館員王瑞霞:
創新文物展覽展示形式
文物是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的物質載體,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盤活文物資源,要堅持與時俱進,依托豐富多元的展覽展示形式,拉近觀眾與文物的距離,讓文物可親可近,煥發新的生命力。
改變辦館理念,以觀眾需求為導向。博物館應把握不同層次觀眾的個性差異,主動適應觀眾需求,注重分眾傳播,做好自己、做出特色。
用好數字科技,加強觀眾與文物互動。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建設智慧博物館,讓文物靈活地“動”起來,增強趣味性、互動性、觀賞性。
用有溫度的方式,講好中國文物故事。深入挖掘文物蘊藏的故事,梳理背后的歷史文化,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愿意聽的方式講故事,讓文物故事見人、見物、見精神,同時開拓文物故事傳播平臺,讓文物承載的文化價值得到廣泛傳播。
(本報記者李蕊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
提高文物研究闡釋能力
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一步提高文物研究闡釋能力,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方式。
一方面,要準確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繼續挖掘好文物自身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現在,越來越多的考古專業人才和專家從幕后走到臺前,積極與社會大眾直接交流對話,傳播文物價值,引發共鳴共振。要加大歷史文化遺產工作研究,不斷活化利用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讓文物活起來。
另一方面,要繼續做好文物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文物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通過舉辦考古論壇等,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起交流,既可以把國外專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帶到國內,又可以通過現場交流和實地走訪,讓國外專家親身感受中華文明,更好地向世界展示鮮活、獨特的中國形象。
(本報記者朱佩嫻采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松:
抓好文物戰線干部人才隊伍建設
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持續抓好文物戰線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是重要一步。
要在實踐中發現人才,用好人才。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實踐鍛煉,為文物保護方面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突出、責任心強的優秀青年提供成長成才的平臺。完善文物相關工作者的薪酬體系、激勵機制、獎懲機制,鼓勵他們積極作為、潛心研究。
加大教育培訓力度。支持高校文物相關專業建設,鼓勵跨專業招生,讓更多優秀青年加入文物工作中。建立健全文物工作者的繼續教育體系,讓文物工作者不斷更新知識體系、提高業務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科技進步和文物工作的需要。
有梯隊地培養文物保護科技人才隊伍。合理規劃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師徒相傳、大學教育培養等途徑,有計劃、有步驟地形成有層次、有梯隊的文物戰線干部人才隊伍,確保文物工作的可持續性。
(本報記者亓玉昆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06日 18 版)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