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新技術賦能下,閱讀資源更為普惠、豐富,閱讀手段更為高效、便捷,人們的閱讀體驗和知識獲取效能將得到顯著提升。
最近發布的《2022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3億,優質內容供給持續擴大,新技術賦能產業變革,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伴隨知識服務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數字技術對閱讀體驗的提升效果更加凸顯,在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過去,我們常用“汗牛充棟”形容藏書的豐富浩繁,用“書香墨韻”描繪閱讀的美好體驗。在信息化的今天,不僅閱讀面對的知識信息體量空前龐大,閱讀方式也從傳統“紙讀”擴展到“屏讀”“聽讀”“沉浸式閱讀”等。移動互聯、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技術的介入,還在持續拓展數字出版的服務手段和服務內容。
昔日里許多閱讀限制,已經在數字技術的輔助下輕松突破。比如,“指尖上的圖書館”滿足了用戶移動閱讀、即時瀏覽的便捷需要;“有聲閱讀”解放了眼睛,適用于多元化的閱讀場景;網絡書店帶來了不出家門、在線購書的消費方式;由數據庫、智能服務等技術聚合推進的智慧圖書館,則有效滿足了海量資源整合、分類、查找、借閱等服務需求。
今天,大數據、大算力呈現效果更加直觀,數智化服務能力更加普及。比如,虛擬現實技術提供全新的閱讀空間體驗,讀者不僅可以在虛擬場景中暢讀,閱讀內容中的場景和信息也將得到直觀再現。人工智能可以精準理解讀者需求,甚至憑借大算力的邏輯分析,找到容易被人忽略的信息源。利用大數據和強算法,可以在海量資源下完成個性化文獻整合,充分節約讀者的時間和精力,高效擴展個體知識邊界;還可以提供定制化的知識圖譜、信息樹等知識結構化生成服務,讓讀者在閱讀中真正做到“思接千載、心游萬仞”。
可以說,新技術賦能下的新興數字閱讀,正在顯著提升人們的閱讀體驗,顯著提升人們的知識獲取效能。有研究者認為,個體感知的信息需求、能夠實際表達出來的信息需求和最后實現的信息需求之間,是存在梯次落差的。這種落差在傳統閱讀方式下,被視為理所當然,但在數字閱讀方式下,有望得以消弭。未來,數字技術助力下的高質量閱讀,將使大多數普通人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從一般愛好者迅速成為準專家級別的知識占有者甚至創造者,大幅提高人際交互和社會生活質量,提高全社會的知識素養和文化創造力。
當然,新技術賦能下的數字閱讀,特別是未來將大量工作轉移給機器的“超級閱讀”,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用機器代替閱讀,更不是讓人放棄閱讀,而是閱讀資源更為普惠、豐富,閱讀手段更為高效、便捷,是對人類信息獲取能力的進一步解放。應當看到,數字技術不斷改造閱讀生態,絕不意味著人類智能的鈍化,相反,它必然帶來人類智能的顯著躍遷。
需要強調的是,人類通過閱讀尋求的精神滿足是高度復雜的生命體驗。這也是直到今天,傳統紙質閱讀始終魅力不減、獨具韻味的原因所在。數字閱讀的根本價值在于,通過技術賦能不斷豐富和提升這種體驗。因此,即便技術走得再遠,氤氳在人類精神世界中的那一縷書香,都會一直滋潤著讀者的心田。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19日 20 版)(責編:岳弘彬、趙欣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