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感謝民警與法官的耐心調解,讓我倆重歸于好。”
“我們是多年鄰居,平時相處不錯,因為一時沖動互相動了手,實在不應該。”
在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金盞派出所大廳里,金盞鄉小店村的王先生與張先生向民警、法官不停地表達謝意。受益于金盞派出所與朝陽區人民法院溫榆河人民法庭共同開展的“警法攜手、聯動解紛”機制,兩位鄰居的矛盾糾紛得到及時化解,二人握手言和,既解決了問題,也解開了心結。
原來,王先生經營著一家炸雞店,隔壁張先生經營著一家水果店。雙方在店門口擺攤時,張先生覺得王先生的攤位擠占了自己家攤位,影響了生意,便與王先生發生了口角,進而引發肢體沖突。
接警后,考慮到雙方互為鄰里,沖突情節較輕,民警將雙方帶回派出所進行調解。兩人也有調解的意愿,但是王先生要求張先生賠償醫療費、誤工費等2萬元,張先生拒絕賠償,雙方當天未達成一致意見。后來,民警多次進行調解,但雙方就賠償金額問題遲遲不能達成一致。
“警法攜手、聯動解紛”糾紛化解工作室成立后,民警將此情況與法官進行探討,約定一同對雙方進行調解。法官告訴雙方,根據民法典等法律法規的規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案件,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誤工費等合理費用賠償有相應標準,并幫助雙方計算了此案合理的賠付金額。雙方對此表示認可,當日雙方達成了和解,矛盾就此化解。
拿到相應賠償后,王先生說:“我倆本就是鄰居,平時也沒多大的矛盾,若因這事傷了和氣,實在是不值當。多虧民警的調解和法官的釋法,及時解開了我的心結。”
張先生也表示認同,“民警能從情感和事理上開導我,法官能從法律法規的規定上給我解答應該賠多少,這個調解我信服!”
近年來,金盞派出所積極加強訴源治理,不斷提升矛盾糾紛預防調處化解工作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多元、便捷的矛盾糾紛解決方式,切實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警法攜手、聯動解紛”機制開展以來,派出所民警嚴格依據法律規定的調解范圍,按照“能調盡調、應調盡調”的原則加強調解工作,并定時或定量匯總需要法官參與協助的糾紛,由溫榆河人民法庭派駐法官參與聯合調解。對于調解成功的案件,根據當事人的需求,可以引導當事人進行訴前司法確認。對于未調解成功的案件,也會告知當事人后續訴訟流程和訴前多元糾紛解決方式。
“‘警法攜手、聯動解紛’機制堅持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把普及相關法律知識貫穿于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過程,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升社會矛盾糾紛源頭預防調處化解工作體系效能,讓沖突雙方心服口服?!苯鸨K派出所所長張燕生表示。
轄區的杜先生與李先生相互認識,之前因為一些生活瑣事產生矛盾。后來在一次排隊購物過程中,矛盾激化,雙方發生肢體沖突。接警后,民警與法官一同對雙方進行調解,耐心傾聽了二人這些年的生活瑣事后,對每一個矛盾點逐一剖析、逐一釋法說理、逐一化解。聽完民警與法官的一番解釋后,雙方和解,互相道歉。
“我倆原本就是朋友,這些年為了爭面子、賭氣產生了一些誤會。民警與法官用這么多生動的案例進行釋法明理,讓我們更加意識到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杜先生說。
“通過在調解矛盾糾紛時以案說法,把調解的過程變成當事人學法、懂法、守法的過程,以調解促普法,以普法化糾紛,讓調解工作與法治宣傳有機結合,更有利于實現‘調解一件、普法一片’的良好效果。”溫榆河人民法庭庭長吳克孟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20日 19 版)(責編:岳弘彬、趙欣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