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7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高校和企業科技成果轉化合作對接儀式在北京工業大學舉行,為期三天的北京工業大學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大會暨校園開放日活動也就此拉開序幕。在當天的開幕式上,紀姝婷、李建榮、杜修力等8位北京工業大學的教師現場揭曉了北京智同、京能集團、北京城建集團等企業發布的技術攻關榜單,這些榜單項目都來自生產一線,是亟待研究解決和攻克的難題。北工大推出的先使用后付費等成果轉化新模式也備受關注,具有重大的推廣價值。
當天,北工大發布了《北京工業大學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方案》(簡稱“北工大科創十條”),其中先使用后付費等成果轉化新模式備受關注。據介紹,這種合作模式主要是由學校篩選出部分待轉化專利,允許小微企業先使用后付費,轉化成功后再按約定付專利許可費;學校鼓勵老師將自己的職務發明以專利實施許可方式與國家大學科技園運營公司合作,共同進行成果轉移轉化,獲得的收益按合同約定比例向學校支付知識產權使用費。
在活動中,北工大還舉辦了科技創新企業專場雙選會,面向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制造與裝備、綠色能源與節能環保等領域招募50家用人單位。讓企業來校園既能找到深化產教融合的合作點,又能找到適配科技創新的優秀畢業生。
“在整個創新鏈條當中,高校是創新的源頭。但以往的大學,科研人員論文寫出來,專利申請了,科技成果能否轉化依靠個人的特長,多數沒有實現應用落地。”北京工業大學黨委書記姜澤廷告訴記者,“比如,我們學校有6000多件應用前景很好的專利,其中不乏國家和北京特別需要的。過去為啥很多出不去?因為酒香也怕巷子深。今年我們打開大學校門,高校搭臺、科技唱戲,主動對接國家和產業需求,加速人才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主動把企業請進來,使用和購買北工大的專利,給我們的科研人員發榜。”(記者袁于飛)
(責編:郝孟佳、李依環)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