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漢字設計史》:陳楠著;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歷史地看,漢字文化與其物質載體如巖石、甲骨、鐘鼎、簡牘、紙墨等之間,存在深刻的依存關系。面對歷史上的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漢字既傳承著固有的文化屬性,也一次次靈活調整自己的樣貌與風格,豐富著表現形式、表達方式,不斷提高文化傳播能力。“變”與“不變”貫穿漢字的發展過程,使之兼具傳承與創新的特性。
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傳承漢字設計的傳統文脈,如何找到其順勢而變、變則新生的原理與規律,是擺在字體設計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書力求從設計學視野認識漢字文化,梳理漢字設計的歷史脈絡,研究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漢字設計的深刻影響,并從設計學、傳播學和美學等角度,挖掘潛藏于漢字藝術審美與信息傳播功能背后的設計思維與方法。
本書搜集了大量的漢字設計相關文獻與資料,并對其進行歸類梳理與分析。比如,有讀者可能會問:一本談設計的書為什么會有大量關于書法藝術的史料與分析?這就涉及“書法藝術”和“字體設計”的關系。實際上,書法中蘊含的審美、形式感等都是今天字體創意設計的基礎,而且書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因此本書運用設計學視角對中國傳統書法進行二維平面的空間剖析和解讀,以期從傳統書體中汲取設計養分。
我們可以嘗試用現代設計學的思維與研究方法去研究中國古代的漢字設計問題。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衣、食、住、行、用之中,存在大量設計行為與優秀設計作品,漢字設計就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漢字在絲織品圖案裝飾中的應用,屬于染織圖案設計;漢字在食品餐具上的應用,屬于食品造型與器物設計;漢字在建筑、交通工具上的應用,不僅增加了裝飾意味,也包含著對于結構格局的功能設計,兼顧精神層面與功能層面。除此之外,漢字設計中所蘊含的設計思維與方法也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與美學的智慧。
2013年,完成上一本漢字主題的書稿后,我便開始醞釀撰寫《中國漢字設計史》。在一次次體會漢字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也一度使我感到困難重重。在這個過程中,我請教了許多語言文字學的專家學者,閱讀了許多有啟發性的圖書。這些書有的是語言文字學方面的專業著作,有的則跨越文字學、藝術學等學科,從更宏觀的視角研究漢字文化。對這兩方面的學習與關注正是此書寫作的學術基礎。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文化自信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關注漢字,漢字設計呈現興盛之勢。希望這本書能對從事現代字體設計的從業者有所啟發,也為對此話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提供一個既生動又專業的讀本。
《 人民日報 》( 2023年01月17日 20 版)(責編:衛嘉、白宇)
關鍵詞: 漢字文化